欢迎访问滚球下注网平台!
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一带一路> 媒体报道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5.05.12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学在价值理念层面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构性,使其成为我国独特而优秀的文化资源。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有助于更好地接续中华文化传统,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着重要意义。青少年儿童是民族发展的新生力量,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根基,也是传承这份事业的最大希望。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沉淀的智慧结晶,将其融入校园,在培育人才的同时,还能弘扬中华文化。从现实层面看,中医药行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急需要大量专业人才,面向中小学推广普及中医药文化理念和健康养生知识,有助于在青少年儿童心中早早播下热爱中医药的种子,进而为中医药行业输送新鲜血液,还能确保青少年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从历史维度看,中医药文化承载中华千年的文化底蕴,在校园推广普及是守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可增进青少年儿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现状

  总体概述

  近年来,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指导各地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过程中,通过深度挖掘中医药文化精髓,让传统文化元素全方位融入校园;管理局高度重视教学的适配性,在调研中小学生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课程安排后,系统梳理中医药经典理论、历史典故、传统技艺,引导各地中小学校开展中医药文化主题活动,确保活动满足中小学普遍需求。各地也积极拓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实践。尤其是北京、江西、河北、浙江、广东、上海等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已初步构建起规模可观、架构完善的工作体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中医药报》社舆情监测系统显示,2018年至2024年3月8日,共监测到“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相关信息超过67万条,其中微信35.5万余条,新闻网15.2万余条,客户端9.8万余条,自媒体4.7万余条,电子报1.1万余条,微博1.1万余条,其他平台亦有分布。

  鼓励政策

  近年来,国家将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顶层设计工作,在系统规划和政策指导下,中医药文化融入校园教育方向更加明确。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该纲领性文件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绘制了清晰的蓝图,同时指出了要将中医药文化教育全面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中,让中医药健康理念从校园出发,逐步走进家庭,融入社会,使民众将中医药视为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并在社会中营造出重视中医药文化的良好氛围。此后印发的《“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又详细部署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列出了明确的实施举措。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均能较好落实国家文件精神,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纳入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进行整体部署,特别是在“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给予高度重视。还有部分省份出台了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行动)方案、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部署。例如,河北出台专项实施方案,对中医药进校园工作进行具体部署。地市层面,沈阳、南阳、达州等地市也出台了专项工作方案,部署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南阳邓州、西宁市城中区、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等区县也印发了专项工作方案。

  实施主体

  谁来牵头实施,是当前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一个重要命题,清晰的主体责任界定理应成为社会的共识。通过多年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践,由政府统筹指导和支持,卫生健康及中医药管理部门、教育部门为主导,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高校具体实施,其他行政职能部门提供协助的实施主体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重庆、河北、浙江、福建等省以卫生健康及中医药管理部门为实施主体,牵头推进省域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

  以重庆为例,2014年,重庆市开始筹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组建以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经典著作教研室为首的教材编写团队,以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为主的中医药文化宣讲团队和以重庆市兼善中学为主的校园活动策划团队。2015年6月,重庆市在北碚区5所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试点,设立了50万元的专项资金,作为中医药文化资料编印、师资培训、试点学校中医药文化建设等的工作经费。2019年,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印发《重庆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每个区县至少选取1所小学和1所中学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工作。2022年,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管理局、市教委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评选,确定了重庆市首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10所、培育单位3所。2023年7月,重庆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推进会暨《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修订研讨会召开,20所学校授牌成为重庆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

  山西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文化企业为活动实施主体的进校园模式。2023年,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与《山西教育》合作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系列公益活动,陆续开展编制宣传海报、发放校园读(绘)本、开设中医药网络课程等活动。目前,已经走入11个地市,169所学校,发放校园读本近6万册,获得了各县(市、区)中医院和学校的一致好评。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影响及意义

  有助于青少年儿童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其“天人合一”“阴阳和合”的哲学理念,“医乃仁术”“人命至重”的人文关怀,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更为重要的是,中医药“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的诊疗方法作为人们养生、防病、疗疾的重要手段,几千年来护佑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医药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价值,能够有效延续中华文化的基因,塑造青少年儿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从而塑造青少年儿童坚定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儿童的健康素养

  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为青少年儿童成长筑牢根基,可有效提升青少年儿童健康素养。经过中医药文化的熏陶,学生能系统接触中医基础理论、经络穴位知识及各类中药材特性,进而形成科学的健康观念,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方面,不少地区开展了有益探索,如举办中医药知识竞赛、药膳制作大赛等活动,以实践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中医药的认知。该过程可向青少年儿童持续传递中医药文化核心内涵,使其对中医药文化的历史渊源深入了解,进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还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强大助力。

  有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

  其一,通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能够在青少年儿童心中埋下中医药的种子,这对于中医药人才储备及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积极响应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时代号召,北京宏志中学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活动,持续激发学生对中医药领域的探索兴趣,以全方位培养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近年来,通过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中医药文化教育体系,学校内的不少学生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其二,通过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能够显著提升学生、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群体的中医药认知度和美誉度,形成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社会氛围,拓宽当地中医医疗机构的服务市场,这也是很多中医医疗机构积极参与此类活动的重要驱动力。其三,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的开展、教材的开发等,也能繁荣各地中医药文化产业市场,延伸中医药文化产业链,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存在的问题

  政策实施的全方位推进有待加强

  国家层面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高度重视和支持。国务院、各部委等发布的中医药文件里,均可见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相关部署。特别是《“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健康中国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实施方案》《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指明了方向。这些文件从路径、方法、内容不同维度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作了细致规划。如《“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将中医药文化相关内容有机融入教师培训课程中,提高教师相关知识水平”。《健康中国行动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实施方案》提出举办“校园中医药文化主题日、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等活动”。《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积极建设校园中医药文化角和中医药文化学生社团”“鼓励学校定期组织开展眼保健操比赛等活动”,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和指导性,又给地方以充分的探索空间。

  而在基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同样十分火热。在国家层面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之前,不少基层中医医疗机构、中小学校已经开始了合作探索,因其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健康教育价值和较好的示范意义,才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开来。归根结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热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文化现象,基层是“策源地”,也是“主战场”。而相比之下,省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颁发政策文件就相对较少。除了个别省份制定了专项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方案外,大部分省份是以印发国家层面中医药文件的“地方版”为主,在中医药工作的整体部署下,提及“进校园”,而没有进行专项部署。部分省份也在调研中反馈,由于此类活动不需要经过报备审批,基层“自选动作”较多,难以在省级层面进行统计和规范管理,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文件也就难以制定。

  中小学教育资源有限

  在调研中,多家中小学反馈,尽管校方非常重视中医药文化在校园的推广,但由于近年来各部门加强专题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多(多达数十种),学校的教育资源分配也会随之受到影响,这也是影响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的重要原因。

  2019年底,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专门对专题教育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其中第三十一条针对专题教育教材和读本进校园制定了详细、严谨的管理规范。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要更加规范、有效

  目前,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在活动开展、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等方面均缺少统一且完善的规范标准。要在大规模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同时保证教学成效,形成一套系统化、可推广的课程和教材读本十分重要。笔者电话访谈了部分没有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中小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均反馈称缺乏教学大纲指导和课程及教材是最大原因。而在开展了进校园的中小学校调研时,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也反映,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开发系统课程,能够显著提升中小学生对中医药的认知水平。

  尚需长效激励机制

  调研中,作为中医药进校园的具体实施单位,中医药高校、中医医疗机构以及中小学反映较为集中的是,缺乏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专项资金。各实施单位多从中医药文化宣教基地建设等配套资金中支出用以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资金规模相对有限。部分实施单位在没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组织中医药高校学生、教授以及中医医疗机构的专家义务举办讲座、授课等,难以长期持续。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意见建议

  做好政策统筹规划,加强资金保障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离不开地方政府、卫生行政机构、教育行政机构等多个主体,只有尽快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同体系,才能确保其持续健康发展。参考河北、河南、山东等省份经验,各省卫生健康与中医药管理部门应积极发挥龙头作用,尽快牵头出台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不断细化中医药文化课程设置、活动开展等方面的工作,制定科学有效的考核标准,明确部门责任,使每项工作有章可循。定期进行沟通,尽快搭建起各部门信息共享、问题共商的联动机制。发改、财政等部门加大对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等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鼓励设置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专项资金项目。教育部门应与卫生健康及中医药管理部门建立常态化、深入化的协调机制,成为落实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相关政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发挥文化企业、基金会和有关单位的积极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长效机制。

  推动将中医药内容编写进教材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赓续中华文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高度历史自觉,推动教育部门在国家课程教材或地方课程教材的编写中加入中医药内容。将中医药历史典故、发展历程和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融入语文、历史、思想政治等课程中,直观增进中小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活动化”向“课程化”转化

  实践证明,通过课程化转化,能够有效提升青少年儿童群体对中医药知识的了解和实践能力。整合现有资源,通过推荐、评选、专家论证等方式,梳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课程方案、教材、读本等,通过再研究、再整合,形成课程指导方案及系列教材、读本,在全国推广,供各地各单位参考借鉴。但考虑到各地中医药资源禀赋不同,专家有多寡之分,中药资源有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各有特色,指导方案不具有强制性,允许各地在国家方案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进行创新,使其更贴合当地中医药资源实际。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 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