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在各领域的广泛渗透,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既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又面临着守正创新的时代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人才培养工作作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的关键环节,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人工智能背景下要求中医药人才既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又要掌握现代数据智能技术,以适应中医药现代化需求。然而,传统师承模式与智能教育体系在融合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境,成为制约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只有在保持中医药传统特色基础之上实现中医药教育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才能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中医药人才。
人工智能引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顶层制度设计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的态势下,众多传统行业纷纷踏上变革之路,人工智能作为这股浪潮中的核心驱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各个领域。从顶层制度设计入手,构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是基础。从国际卫生医疗领域看,全球卫生界对数字、前沿信息和通信技术的战略性和创新性使用在实现全球医疗卫生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日益达成共识,认为数字技术是可持续卫生系统和全民健康覆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人工智能与传统诊疗模式深度融合将是大趋势。
针对中医药领域新技术的应用,党和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彰显了在新形势下国家层面对于中医诊疗实践中以人工智能觅得发展契机的开放态度。例如在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数字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释放中医药数据价值,赋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因此,注重中医药人才培养,首先要构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比如以“智能+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战略,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中医药教育体系,分阶段实现发展目标,逐步形成国际领先的智能中医教育体系;以融合发展为目标,即传统师承教育与智能辅助教学融合、临床经验传承与大数据分析融合、经典文献研习与知识图谱构建融合;搭建以“国家—地方—院校”三级组织架构为保障的体制机制,推动实施中医药智能工程,如中医古籍数字化工程,构建中医药知识库、智能跟师学习系统、虚拟临床实训实验室以及虚实结合的中医技能训练模拟医院。
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可构建中医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注入创新活力,推动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传统师承模式与智能教育体系融合是大势所趋
中医师承关系是传统中医医学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培养机制,通过师徒相授的方式实现理论、经验与文化的代际传递,其核心特征在于实践导向与人文浸润并重,其历史脉络由古代贯穿至近现代。从商周时期巫医不分的原始师承雏形,至汉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系统传承体系,再到唐宋时期太医院将师承纳入官学制度、明清医家通过注释经典构建学派传承,可以说正是师承培养机制维系了中医发展命脉,为当下中医医学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提供了坚实基础,是中医药得以延续与发展的主要形式。这种中医师承制度对于中医文化资源传承和中华医学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而当下,在中医药的传统师承模式与人工智能迎头相遇背景下,实现传统师承与智能教育的融合将是大势所趋。两者的融合并非取代“师带徒”模式,而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提升传承效率,推动中医经验从“个体化”向“可计算化”演进。这一融合将培养出既深谙传统精髓,又善于运用智能技术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
传统师承模式以师徒关系为核心,强调“因材施教”,师父根据弟子的禀赋、悟性及学习阶段,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节奏。例如,脉诊技法需通过师徒“手把手”指导,弟子在反复触摸患者脉象的过程中,逐渐领悟“浮沉迟数”等抽象概念的临床意义。徒弟通过长期跟师学习,不仅能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能感悟医者的临床经验与思维方式,形成对中医药独特的整体性认知。
然而,传统师承模式存在培养周期长、授业人数有限、经验传承受限于个体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需求。而智能教育体系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与虚拟现实技术,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为中医药教育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效率。此外,智能教育体系还可通过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促进中医药知识的标准化与传播,弥补传统师承模式中经验传承的局限性。
但是应该看到,传统师承模式在人文关怀和人文浸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中医药人才培养强调医德与技艺的双重建构,技能培养固然是中医医师职业能力塑造的重点内容,而道德层面的人文关怀与人文浸润同样必不可少。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提到的“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如《外科选要·医家十要》中讲到的“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轻侮傲慢,交接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视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如此自无谤怨,信和为贵也”等。这些古籍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传统,都体现出中医药人才培养中道德义务、道德责任传递的重要程度。“大医精诚”是每一位从医者应遵循的道德操守和基本从业品格,师父需要通过自身行医风范感化弟子,使其在接诊贫困患者时践行“悬壶济世”的价值观。这种德育内容的培养在日常诊疗细节中逐渐渗透,于潜移默化之中塑造弟子的医德涵养,是智能教育体系无法提供的。可见培养品德高尚、济世救人的医学人才是中医师承教育的重要培养目标,不可偏废。
因此需要将传统师承模式与智能教育体系相融合,两者各自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中医药教育的效率与质量,推动中医药的现代化,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中医临床经验的具身感知与具身智能契合性推动人才培养新范式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赵宇平认为,中医原创思维与人工智能“思维”高度契合与共融。中医药临床经验的具身认知(心理学术语,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与具身智能(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交叉的前沿领域,强调智能体通过身体与环境的动态交互实现自主学习和进化,其核心在于将感知、行动与认知深度融合)在感知方式、整体性思维及经验传承上具有高度契合性,可推动人才培养新范式。
在师承期间,学徒的学习内容丰富多彩,且紧贴临床实践。最初,学徒可能从抓药、炮制等基础工作开始,逐渐熟悉各味药材的性味归经与配伍禁忌。随着学习的深入,学徒会开始学习诊断技巧,通过“望、闻、问、切”等直观方式观察判断病情。这种培养模式强调“体悟式学习”,其核心在于将抽象的医学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临床直觉,要求弟子通过长期跟诊、手法操作与病例复盘,在真实的诊疗场景中培养对病机、脉象、药性的具身化认知。这种对于具身认知能力的塑造贯穿于中医教育的全流程,而具身认知与具身智能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具身智能即主张智能源于身体与环境的交互,强调通过感知、体验和行动实现知识获取与问题解决。二者均强调通过身体媒介建立对复杂系统的动态理解,而非单纯依赖抽象数据。比如中医药强调整体观念,注重患者身心状态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医辨证论治需根据患者即时状态调整治疗方案,临床经验常表现为对复杂系统的整体性把握。具身智能同样关注系统性与动态性,通过环境交互优化行为模式,通过实时感知与反馈调整实现智能化决策,故两者具有高度一致性。
中医药临床经验依赖师承与实践积累,具有高度个体化特征。具身智能可通过模拟医者的感知与决策过程,构建动态诊疗模型,辅助经验传承,为优化诊断提供技术支持。二者的高度契合有助于重构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推动其从经验传承向数据驱动、虚实融合的范式跃迁,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方法。
具体而言,首先,这种模式可实现教育模式的智能化转型。具身智能技术可模拟中医临床的感知过程,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患者诊疗场景,让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实践“望、闻、问、切”,提升实践能力。例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开发的“针灸数字人”系统,结合生物力学算法与触觉反馈装置,模拟针刺时的组织阻力与“得气”体验,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掌握天突穴等穴位的复杂进针手法,错误操作实时预警率达95%。
其次,可推动知识传承的数字化重构。具身智能能够记录与分析名老中医的诊疗经验,构建数字化诊疗模型,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复杂的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技巧,缩短学习周期。传统中医药人才培养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籍为核心载体,构建起中医理论与临床思维的桥梁,具身智能可通过数据挖掘与知识图谱技术,破解了中医经典文献的隐性知识提取难题,将中医药知识显性化,促进经验传承与教学优化。天士力医药集团与华为云共同开发的“数智本草”大模型,整合海量文献、临床试验与天然化合物数据,加速中药创新研发,推动中药质量控制从经验判断向数智化跃迁。
最后,可助力教育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客观。人工智能打破传统教育评价的“经验依赖”,通过数据追踪与算法分析实现精准反馈。例如,智能跟诊系统实时采集学生舌诊、脉诊操作数据,结合人工智能算法生成个性化纠错报告,提升错误纠正效率;或利用多模态数据分析教师授课效果,推动教学反馈从主观评价转向量化指标。
综上,人工智能引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深刻变革,不仅是技术赋能教育的有力体现,更是中医药事业现代化与传承创新的重要契机。通过强化中医药教育中人工智能的应用的顶层设计,顺应传统师承模式与智能教育体系深度融合的大趋势,基于中医药临床经验的具身认知与具身智能的契合性重构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以有力推动中医药人才培养新范式。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将迎来更广阔的前景,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