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层义诊活动对于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促进医患关系以及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中医药基层义诊目前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既要解决资源、人才等“硬件”短板,也要突破认知、机制等“软件”瓶颈。
基层义诊工作的重要意义
中医药基层义诊是医疗资源下沉的关键举措。我国城乡医疗水平存在显著差距,优质医疗资源多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基层地区尤其边远山区仍存在缺医少药的现象。通过开展中医药基层义诊活动,中医师们能够深入乡村、社区,来到百姓家门口,为那些因交通不便、经济困难等原因无法前往大医院就医的群众提供医疗服务。这不仅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层医疗资源匮乏的困境。同时,在义诊活动中,中医药专家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也有助于建立更加紧密的医患关系。
中医药基层义诊是中医药文化传承与普及的生动课堂。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但中医理论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往往晦涩难懂。通过开展义诊活动,中医药专家可以深入基层,直接向群众传授中医药的基本知识和养生方法。从简单的感冒预防到慢性疾病的中医调养,中医药专家可以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和建议,帮助群众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这种面对面、手把手的传授,可以让群众亲身体验到中医药的疗效和魅力,激发他们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这不仅有效促进了中医药文化在民间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还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中医药基层义诊也是对基层医疗人才培养的有力推动。参与义诊的中医师大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同时,他们还能与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交流互动,通过病例讨论、现场指导等方式将先进诊疗技术和先进理念传递给基层医疗工作者,帮助他们提升业务水平。这种“传帮带”的模式,为基层医疗队伍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助于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素质基层医疗人才队伍。这对于缓解医疗资源紧张、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具有积极作用,也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我们不仅要看到中医药基层义诊的重要意义,同时还要正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医药基层义诊工作真正实现“便民、惠民、利民”的目标。
资源投入与可持续性不足。基层义诊活动多依赖政府或医院短期支持,药品供应、人员交通等成本难以持续覆盖。而且,参与义诊的中医师多为医院临时抽调的兼职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机制,且长期高强度工作易产生倦怠,难以形成固定服务团队。再加上部分偏远地区卫生室设备陈旧,缺乏中医诊疗所需的基础器械,制约了诊疗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基层医疗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基层医疗机构中医专业人才占比偏低,义诊团队难以满足常态化需求。部分基层中医师理论基础薄弱,对慢性病、疑难杂症的诊疗经验不足,而义诊团队与基层医师的交流多局限于义诊现场,缺乏系统性的长期指导和进修机会,导致基层人才培养效果有限,“传帮带”机制有待完善。
服务覆盖面有待拓展。义诊覆盖人群多集中于老年群体,对中青年及儿童的健康需求关注较少,服务覆盖面有待拓展。
组织协调与制度建设滞后。卫健、财政、民政等部门在义诊资源整合、政策支持等方面未形成合力,难以提升活动组织效率。义诊活动缺乏科学量化的效果评价标准,难以准确衡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及长期健康效益,限制了义诊服务的可持续性。
文化传播创新不足。目前,部分义诊活动仍停留在“摆摊问诊”阶段,缺乏结合地方特色的创新形式(如融入民俗活动、新媒体宣传等),对当地中医药资源(如道地药材、非遗技艺)的宣传推广不足,未能充分发挥义诊的文化传播功能。
如何推动中医药基层义诊工作,让这一惠民举措能够持续深入开展,真正打通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要建立长效机制,推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模式,将基层义诊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二是要强化人才培养,通过定向招生、职称倾斜等政策吸引中医人才扎根基层,同时加强对现有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三是要创新服务模式,结合“互联网+医疗”,积极开展线上健康咨询与线下义诊联动,扩大服务覆盖面。四是要深化文化宣传,通过短视频、情景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中医药知识,提升社会认可度。五是要完善配套政策,保障义诊活动规范化、常态化开展。
总之,中医药基层义诊在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均衡医疗资源、传承中医药文化以及培养基层医疗人才等方面意义重大。我们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医药基层义诊的支持力度,完善相关机制,整合更多社会资源,让这一惠民举措能够持续深入开展,真正打通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