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滚球下注网平台!
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一带一路> 媒体报道
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的实践路径
2025.04.25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在中小学融入中医药文化教育,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举措,也是助推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的现实需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的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根基,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提供了科学指南。在“两个结合”的方法论框架下,中医药文化既保持了“天人合一”“大医精诚”等传统智慧的内核,又通过现代教育方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化自信”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在中医药领域体现为对传统医学体系的再认识与再激活。当前,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已形成“守正不腐、开放不迷”的发展格局。通过建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推进中医古籍数字化工程,传统典籍中的“治未病”“辨证施治”理念正被系统解码。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中医诊断标准化研究取得突破,千年脉诊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的生物信息图谱。同时,中医药文化借助“一带一路”倡议走向世界,全球建立的中医药中心超过60个,《黄帝内经》等典籍被译成40多种语言。这种传承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重构了中医药话语体系——从《本草纲目》到青蒿素的现代转化,印证了“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的深刻论断,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注入中国力量。

  中医药文化的学理特质与育人价值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独特的哲学思维与知识体系,其“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两大核心思想,为青少年认知世界提供了东方智慧范式。整体观念强调人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契合;辨证论治则通过八纲辨证等方法,培养个体分析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中医药文化中的“治未病”理念,将健康管理前置,与现代健康教育理念形成互补,有助于青少年养成起居有常、饮食有节的生活习惯。在价值层面,中医药文化通过历史典故与医德传承,强化学生的道德修养。神农尝百草的奉献精神、张仲景坐堂问诊的仁心仁术,构成了“以医载道”的伦理体系。这种“大医精诚”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敬业”“友善”相呼应,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供了文化滋养。

  中医药文化走进中小学的具体实践

  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2020年,多位人大代表在两会上提出,要在中小学教育中增加中医药元素。2021年6月,《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指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机制初步建立,基础进一步夯实,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不断加强,推动实现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

  具体工作方面,就全国范围来说,北京、浙江、江西、河北等多地都在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上举措较实,成果较多。如北京率先开设试点,采取多种方式,搭建推广平台,传播发展中医药文化;浙江省于2017年4月正式发布《中医药与健康》教材,明确将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地方课程;同年,江西省开展中医药课程教学试点工作,在南昌市湾里一中、湾里三小开办中医药文化教育实验班;2021年,河北省下发《河北省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开展“育苗”计划、“助苗”计划和“强苗”计划。2024年,北京市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领域持续发力,东城区宏志中学正式启用全市统一的中医校本课程小学版,将《黄帝内经》等经典内容纳入课后必修课,通过“药植辨识”“穴位按摩”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中医智慧。与此同时,护国寺中医医院与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合作开展专题课程,通过哲学思想与临床应用的结合,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中理解中医基础理论。

  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

  行政统筹与政策供给不足。现阶段,绝大部分中医药文化走进中小学的工作是由院校、医疗机构与中小学自发对接开展,过程中缺乏整体统筹和介入,缺乏相关政策支撑,影响力和覆盖面受到较大影响,难以形成合力,“零星冒泡”的情况普遍存在。

  激励机制与资源整合缺位。中小学开展中医药课程缺乏明确的考核指标和奖励机制,教师参与教研的工作量不能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导致教师教学动力不足、专业成长受限。部分学校依赖教师课余自发开发课程,但教案编写、药材采购等隐性投入难以转化为职称评定或岗位晋升的有效依据,形成“多劳不多得”的恶性循环。

  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滞后。部分学校仍存在传统“填鸭式”教学,缺乏项目制学习、跨学科协作等创新模式,学生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不足。数字化教学工具应用浮于表面,线上线下融合教育尚未形成系统化路径,个性化学习支持薄弱。同时,针对中小学的中医药课程,还应该同步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兴趣点,综合多方面因素个性化制定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

  评价体系与反馈机制缺失。尚未建立涵盖知识掌握、文化认同、实践能力的多维评价标准,多数学校仅以课堂表现或手工制品作为参考依据,教师授课效果缺乏追踪评估。社会第三方评估机构参与度低,文化传播成效难以量化,制约了教学模式的迭代升级。

 推进中医药文化走进中小学的策略与建议

  一是总体布局,构建高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可以由中医药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等行政机构牵头,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协同配合,以项目化的方式整体布局每年的中医药文化走进中小学工作,合理规划具体工作计划和开展场次,全方位立体化展开。同时,打造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团队宣传宣讲工作,突出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综合考量,分类制定正向激励机制。对于申报并获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的中小学,给予一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帮助建设中医药文化角、中医药文化学生社团、中医药文化系列活动等各类学生项目,在校园景观建设中融入一定的中医药文化元素;志愿者团队方面,可以将教师参与情况与个人职称评审挂钩,折合成基层服务经历;学生可与第二课堂学分、评优评奖、推送保研等政策进行有机融合;中小学生方面,在各类活动举办的过程中,派发一定数量的中医药文创产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三是创新载体,不断延伸中医药文化传承传播抓手。教材方面,组织中医药专家和中小学教师,共同开展中医药教学研讨交流会,共同编写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的中医药教材,让教学内容看得见、摸得着、记得住。实践方面,打造精品研学项目,充分梳理统筹现有资源,让中医药文化从单向单次传播转变为全方位立体化传播,建设集“讲解+参观+体验+实践”于一体的研学课程,让中医药文化浸润心灵,强化学习效果。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组织专人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制作一批动画视频,内容可包括中医药名家的成长故事、中医药发展历程、简单的穴位按压治疗方法、身边的中药等,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全校范围内播放推广。同时,广泛借助VR、AR等现代技术,提升中医药文化宣传的科技感和体验感,赋能青少年学习兴趣的养成。

  四是及时跟进,建立青少年中医药文化学习成效评价机制。建立中医药知识评价体系,定期对中小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及时调整传播推广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家庭教育与中医药文化的融合,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向家长普及中医药知识,鼓励青少年在课余时间将所学中医知识运用到家庭成员中,营造良好家风的同时通过实践让青少年群体收获成就感,进一步提升学习热情。探索建立“高校志愿服务团队-中小学教师-家长”联动机制,定时追踪青少年学习以及运用情况,不断优化中医药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播推广方式。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中医药文化走进中小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举措。应充分认识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学理基础,牢牢抓住青少年这一关键群体,不断提升青少年的接受度、关注度、认可度,从而提升文化认同,培养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 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