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滚球下注网平台!
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报道> 一带一路> 媒体报道
移空疗法的科学研究
2025.04.10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BNT评估为移空技术的有效性提供了直观证明。并且,大脑负荷、思绪排空、情绪压力、放松程度等四项指标的显著变化与移空过程的三调放松、消除来访者靶症状、把来访者带到空境等步骤都是相互印证的。

  •具象思维研究课题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思维形式在思维过程中的脑电、肌电变化,论证具象思维是一项独立的,可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并列的思维形式。

  •在“心花”项目一期的研究中,抑郁患者在接受8周的移空疗法干预后,静息态大脑网络功能连接呈现减低趋势。这就提示了对抑郁症的治疗而言,药物干预与心理干预的作用趋势一致,影响机制均为削弱大脑的功能连接。

  移空疗法自问世之初就重视对其理论与疗效开展现代科学研究,采取了基础理论、临床实践、科学研究“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发展规划。关于该疗法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方面的内容,已经在前几篇文章中有所介绍,本文简要介绍一下移空疗法的一部分科学研究,其中主要是对移空技术的疗效与机理两方面的科学研究。

  对移空技术疗效进行科学研究的工作早在2010年前后就开始了,发表的相关文章在中国知网、万方知识数据平台、掌桥科研服务平台等网站和《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等专业杂志上可以检索到。代表性的如陈珑方博士的毕业论文《移空技术的实验研究与案例解析》以及夏宇欣博士后的出站报告《具象思维减压疗法的理论模型与实证研究初探——以移空技术的发掘为起点》等,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相关学术平台查阅具体文献或者参见《移空疗法述要》一书的引用内容。

  对移空疗法的机理研究,本文将要介绍的重点包括两部分:第一,对于具象思维的机制研究;第二,“心花”项目对移空疗法的研究。

  移空技术的BNT疗效研究

  现代心理学实验在检测什么?由来访者自己填写的自评心理量表是对心理现象的主观评价,其评价是直接的,也往往是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部分,但其可靠性常常受到质疑。于是,基于生理指标检测的现代实验心理学研究就显得必不可少。

  在实验心理学领域,移空疗法首先采用的是BNT(脑功能与心理状态评估检测)技术,并有文章发表。以下研究内容引自《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2021年第3卷第9期第665-672页,文章标题《BNT技术进行移空咨询有效性评估的个案研究》,作者和蕾。

  本研究的个案来访者M,男,48岁。首先在BNT测评师的带领下,来访者进入BNT测评室,佩戴测评仪器,包括含有三个电极点的硅胶头带和一对耳夹。BNT测评开始后,测评师离开测评室,来访者在BNT测评仪的人机互动模式下,进行半自主测评。结果显示:来访者的大脑活力和大脑疲劳状况处于正常范围,左右脑优势中相对平衡,右脑稍强,紧张兴奋、敏感程度这两项处在轻度偏离范围,但来访者的大脑负荷、情绪压力、放松程度、思绪排空这四项均处在重度偏离范围,即来访者在这四项上均显示其状态严重偏离正常值,处于病理状态,困倦指数、专注程度、抵抗干扰这三项处在中度偏离范围。

  前测结束后,由移空咨询师对来访者进行一次移空技术干预。本次干预的最终疗效定性:承载物已空,象征物消失,表示症状影响消除,临床治愈。疗效定量:自评影响分从7分下降到0分,临床痊愈。综上,符合临床痊愈数据指标。

  移空技术干预结束后,来访者在同一BNT测评师的带领下,进入同一BNT测评室,佩戴同一测评仪器,进行移空技术有效性研究的后测。测评结果显示:来访者移空咨询后BNT检测报告中几乎所有项的分数都得到了改善。除紧张兴奋、大脑活力、专注程度、左右脑优势外,其他各项均明显地从更高的偏离程度趋向正常的变化趋势。尤其在前测中表现为重度偏离范围的大脑负荷、情绪压力、放松程度、思绪排空四项指标,均得到了极大的缓解,有显著变化。其中大脑负荷,前测得分82分(重度偏离),后测得分27分(正常);情绪压力前测得分55分(重度偏离),后测得分28分(轻度偏离);放松程度前测得分3分(重度偏离),后测得分32分(轻度偏离);思绪排空前测得分14分(重度偏离),后测得分36分(正常)。

  如上,BNT评估为移空技术的有效性提供了直观证明。并且,大脑负荷、思绪排空、情绪压力、放松程度等四项指标的显著变化与移空过程的三调放松、消除来访者靶症状、把来访者带到空境等步骤都是相互印证的。由此可见,移空技术的疗效在来访者主观感受自评和BNT测评结果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且BNT的评估结果与移空技术的自评互参契合。

  移空技术的真实世界疗效研究

  对于移空技术的长期真实世界疗效研究,2019年就已经开始。2020年,移空技术团队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龙迪主持的“新冠疫情创伤疗愈本土化心身支持项目”(项目号EOCX331008),获得该项目资助并合作建立“移空技术真实世界研究案例库”。目前此案例库已审核通过并储存近2000份移空技术案例报告。这个案例库将长期工作,并开放给提交过案例的治疗师和咨询师,方便他们开展科研工作。依托此案例库,一些质量较高的科研论文得以完成并发表。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发表在2020年10月《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杂志上的文章,标题为《简化移空技术参与新冠疫情心理援助的真实世界研究报告》;以及2022年5月18日由陶言强、陈益等发表于《公共卫生前沿》(FrontiersinPublicHealth)第10卷上的文章,标题为《一项真实世界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期间移空技术在缓解丧亲之痛中的有效性》(TheEffectivenessoftheMovingtoEmptinessTechniqueonClientsWhoNeedHelpDuringtheCOVID-19Pandemic:AReal-WorldStudy)。篇幅所限,本文只能将前述的这篇英语文章做一简略介绍,以下是该文章的部分中文译文。

  新冠疫情导致人们出现许多心身症状,如恐慌、紧张、忧郁、无助等。然而,中国的治疗师大多仍在使用西方的心理治疗技术,这导致了一些文化上的不适应,有一些文化因素导致的心理问题难以用西方的方法来解决。正因为如此,中国的一些专家正在研究将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与西方的结构疗法相结合。在这一背景下,移空技术成为治疗师的一种选择。

  为了检验移空技术在实际咨询应用中的有效性,本研究抽样了107名受试者,以评估移空技术是否能够对整个群体有效。研究者首先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了移空技术的即时和长期咨询效果。为了明确移空技术对不同症状的有效性,研究者根据来访者出现症状的频率高低,将所有报告的目标症状分为两类,即高频组和低频组。因为此研究针对的是新冠疫情期间失去亲人的案例,所以研究者在治疗前就获取了来访者的家庭信息,根据他们的背景分为丧亲组和非丧亲组,以发现移空技术是否有不同的影响。

  本研究总共收集了297次咨询,删除异常值(即重复和不正确的数据)后,最终纳入了276次咨询。研究结果的具体数据,包括整体干预效果、靶症状方差分析、丧亲人群的方差分析等,由于篇幅所限在本文无法展示。总体而言,研究发现,在干预后,来访者所确定的靶症状影响度显著下降。研究也没有忽视后续随访中的症状反弹,根据随访数据,尽管来访者症状再次出现,但程度仍明显低于最初报告的水平。很明显,心理咨询在改善个人现状方面是相当有效的。研究将出现最多的前3个靶症状划分为高频组,其余分为低频组,从多个角度验证移空技术的疗效。与低频组相比,高频组在干预后和随访时效果评分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从随机化的角度评估移空技术的有效性是明显的。

  移空技术的结构与认知行为治疗(CBT)类似,但目标是不一样的。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来访者识别不合逻辑的想法,并试图通过改变他们非理性或虚幻的感知来调整他们的行为模式。认知行为治疗的思路是情绪、行为和认知之间的循环。而移空技术为治疗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把人看作一个整体。认知行为治疗是理性的,而移空技术是感性的。换句话说,它们有不同的关注点和不同的治疗目标。与认知行为治疗相比,移空技术通过鉴别和具象化来访者的症状,引导来访者将他们的内在问题消解于无限的心理空境。

  研究发现,在干预后和随访时,丧亲组与非丧亲组的来访者在影响度评分上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从随机角度评估移空技术的效果是明显的。

  丧亲之痛与较高的死亡风险相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因丧亲造成的自杀,还有一少部分人群因丧亲之痛引发了严重和持续的精神和身体疾病。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中国大陆的主流治疗模式是认知行为治疗和其他西方咨询技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对于有丧亲经历的中国患者,移空技术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具象思维的机制研究

  对具象思维开展现代科学的实验研究是在具象思维理论提出之后。迄今为止,立项并完成的从国家级到校级大大小小的相关科研项目共有十余个。《移空疗法述要》第二章介绍了具象思维的科学实验,涉及的科研资料主要来自2007~2012年间完成的4项级别较高的研究课题,它们分别是:《气功锻炼中具象思维的脑电地形图及相关的生理心理特征研究》(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编号20060026006)、《少林禅修功夫内外双向设计的生理心理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0772846)、《禅修技术探寻“治未病”新法的生理心理特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30973781)和《基于意境作业诱发ERP的具象思维养心安神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150038)。围绕这些研究课题,已经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包括硕士、博士与博士后毕业论文十余篇。

  从以上研究课题的题目也可以大致看出,具象思维形式的探索内容主要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来自对传统中医气功和佛家禅修技术的研究。如前所述,这一思维形式的提出最早起源于对中医气功修炼中“意守丹田”操作技术的探索,从而发现传统修炼技术的“意守”并不是心理学上的“注意”。它所需要唤起的不是对丹田的部位或特点的认知(实际上那里什么都没有,只是虚拟的位置),而是对那里或在那里的感受。故“意守”的正确操作需要使用区别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的思维形式才能完成,于是产生了探索其他思维形式的研究方向。

  以上研究课题主要通过比较不同思维形式在思维过程中的脑电、肌电变化,论证具象思维是一项独立的,可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并列的思维形式。以下简要介绍其中两则实验。

  实验一

  实验一旨在通过检测不同思维形式的脑电地形图特征,探索具象思维是否是一种可以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并列的独立思维形式。此实验设计了若干个思维主题,培训受试者分别用抽象、形象、具象思维形式逐一思考每一个思维主题,同步记录受试者思考过程的脑电地形图,而后进行统计分析。

  以其中一个思维主题为例,其实验检测流程是:首先让受试者用抽象思维形式思考这个思维主题,即默念“我右手的食指正在肿胀”,默念过程中记录该受试者的脑电地形图。休息片刻后,让该受试者用形象思维形式思考这个思维主题,即想象自己右手食指正在肿胀的画面,想象过程中记录其脑电地形图。再休息片刻后,让受试者用具象思维形式思考这个思维主题,即感受自己的右手食指正在肿胀,感受过程中记录其脑电地形图。受试者在之前的培训中已被叮嘱尽量保持思维形式的单一性,即抽象思考时脑海中尽量不出现画面,食指不出现感觉;形象思考时脑海中尽量不出现词语,食指不出现感觉;具象思考时,脑海中尽量不出现词语和画面,只体会感觉。数十名受试者均采用同样的实验检测流程,完成同样的思维操作程序和脑电记录过程。

  所有的受试者均逐一完成了所设计的全部思维主题的实验检测流程,研究人员对检测结果进行了频带分布、绝对功率以及频率三个方面的比较与分析。最终得出如下结论:三种思维形式中,具象思维形式的操作强度最大;具象思维形式和抽象思维形式在左前额区(FP1)、左前颞区(F7)出现高功率现象;在α1频带左中央区(C3),具象思维形式呈现去同步化;具象思维形式的优势频率集中在14.25~14.50Hz,属β波;具象思维形式在左前额区(FP1)、右中央区(C4)、左前颞区(F7)高频率,在左中央区(C3)、右枕区(O2)低频率。故具象思维形式、形象思维形式、抽象思维形式之间相互独立,具象思维形式是独立于形象思维形式和抽象思维形式之外的思维形式。

  实验二

  实验二旨在通过检测不同思维形式的肌电特征以及关联肌电与脑电的检测信息,探讨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各自在心身关系方面的特征。此实验设计了与实验一不同的若干思维主题,其中之一是:“我右脚心的外侧被叩诊槌从后向前划了多次。”在实验检测过程中,操作程序同实验一,但检测指标是右小腿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的表面肌电。实验完成后,研究人员首先对肌电信号波幅的强度、偏度和峰度系数进行了分析,之后分析了不同思维形式的肌电信号与脑电信号的协同关系。

  最终结论:表面肌电信号分析结果表明,与安静态相比,具象思维时肌电波幅强度波动较大,波幅分布与安静态相比更为离散,有显著性差异。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时肌电波幅强度波动不明显,波幅分布与安静态波幅分布相似,无显著性差异。故具象思维的肌电活动特征不同于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构成特异性。

  用通俗的话说,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可以引起脑电活动,但不引起相应的肌电活动。而具象思维不但引起相应的脑电活动,并且引起相应的肌电活动,呈现出心身一体的反应特征。

  “心花”项目对移空技术的研究

  作为一项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心身治疗技术,移空疗法受邀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严超赣主持的“心花人生”抑郁症研究与干预计划(以下简称“心花”项目)。“心花”项目旨在采用脑影像、多模态人因感知系统、临床访谈、认知行为任务、问卷等多种研究手段,建立抑郁症精确诊断和分型的客观标记,探索基于中国文化的新型心理干预技术,并发展药物之外的无创神经调控新疗法。

  实验过程简介

  “心花”项目的参试者是临床诊断明确,且正在稳定服用抗抑郁药物的临床抑郁症患者。一期每位入组的参试者均须经历两个8周的实验流程,即8周观测期和8周移空疗法心理干预期。两个周期均正常服用抗抑郁药物并接受同样的实验检测。故“心花”项目是一项在药物疗效基础上,检测心理干预是否有增效作用的对照实验研究;观测期不做心理干预,相当于空白对照。

  每位参试者在两个8周的实验周期中所接受的实验检测流程如下:①初测:磁共振扫描、问卷、认知行为任务。②中测(显效扫描):磁共振扫描(观测期不做)。③后测:同初测。由于心理干预机制的实验研究主要选择磁共振扫描手段,故在干预期共做3次,中测的扫描时间由移空疗法咨询师决定,通常选择移空咨询临床判断达到显效的当天,扫描的内容比初测、后测简单些。此外,参试者在两个8周中还需要全天候佩戴多模态人因感知系统手环或手表,实时采集多种生理、心理、行为数据。

  在16周观测及干预期结束后,第一年分别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各做一次随访;之后每年随访一次,直到第10年。随访的检测内容包括磁共振扫描、问卷、认知行为任务以及移空随访与咨询,其中第一年的3个月、6个月的随访线上进行,不做磁共振扫描,也不做移空咨询。

  以上各项检测包括如下具体内容:①访谈评估,包括基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的医生访谈。②多种自评问卷,例如贝克抑郁量表、反刍思维问卷、述情障碍量表、心境状态量表、内感受性知觉多维评估量表、心理灵活性问卷、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主观痛苦感觉单位量表、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童年创伤量表、时间快感体验量表、行为(抑制)激活量表、大五人格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等10多种与抑郁症相关的问卷。③认知行为任务,如停止信号任务、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情绪工作记忆任务等。④多模态人因感知系统手表,采集参试者的心率、皮肤电阻、皮肤温度,以及环境温度、湿度、气压等各项指标。此外,还要求参试者每日早晚各10分钟经手表用语言报告当时的内心想法,回答一些情绪小问卷。⑤磁共振扫描,初测与后测均包含T1结构像、静息态功能像、出声思维功能像、T2结构像、反刍思维任务功能像、弥散加权成像等6项内容;中测内容较简单,包括T1结构像、静息态功能像、出声思维功能象、反刍思维任务功能像等4项。

  实验结果简介

  由于目前尚在实验进行过程中,也由于实验项目的保密需要,这里只介绍第一年对15名参试者进行实验检测并完成统计的部分结果。移空疗法8周干预抑郁症的主要实验检测结果表明:移空疗法可以有效减轻抑郁;降低焦虑;改善睡眠;缩短认知行为的反应时,提高正确率,改善记忆力;降低大脑功能连接。

  实验结果包括主要问卷干预前后评分均值比较、认知行为任务干预前后测评比较、多模态人因感知系统干预前后测评比较、干预前后的大脑磁共振扫描结果比较等。例如汉密尔顿抑郁他评量表结果显示,干预前后评分均值比较,显著下降(t=4.12,P<0.001)。再如内感受知觉多维评估量表结果,其中“不担心”维度(含义是倾向于不去担心、不去经历伴随疼痛或不舒服而来的情绪困扰)的干预效应最为显著,干预前后检测均值比较,显著上升(t=-2.67,P=0.018)。前述各检测项目结果均有相应的图表进行结果展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心花”项目官方平台的相关信息,或者参见《移空疗法述要》一书的引用内容。

  在这里特别强调的一项结果是——磁共振扫描显示大脑功能连接下降。研究者对这一结果做出了如下解释:大脑的不同脑区、不同神经元之间存在着不同形式的连接,例如包括结构连接(structuralconnectivity)和功能连接(functionalconnectivity),它们共同构成一个非常复杂、庞大的结构与功能的网络系统。个体的许多高级认知功能活动都是依赖不同脑区之间的协同合作而实现的,并非依靠某个单一的脑区。从磁共振扫描的影像看,包括抑郁症在内的许多神经和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都是发生了相关脑区之间某种形式的功能连接异常。所以,如果能够改变相关脑区之间的异常功能连接形式,就有可能起到治疗相应精神疾患的作用。

  “心花”项目组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一项合作研究中对比了首发未用药抑郁患者在接受8周抗抑郁药物治疗前后的静息态大脑功能连接变化,发现首发未用药抑郁患者在接受8周抗抑郁药物(艾司西酞普兰或度洛西汀)治疗后,大脑网络静息态功能连接减低,这提示了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效应。而在“心花”项目一期的研究中,抑郁患者在接受8周的移空疗法干预后,静息态大脑网络功能连接也呈现类似的减低趋势。这就提示了对抑郁症的治疗而言,药物干预与心理干预的作用趋势一致,影响机制均为削弱大脑的功能连接。后续可以进一步对比服药观测期与移空干预期前后的大脑功能连接变化,来确认移空疗法干预的脑网络机制。这个发现对于阐明移空疗法疗效的机制提供了实验心理学依据。当然,目前只是对“心花”项目第一年15位抑郁症患者的磁共振检测数据的分析结果,按实验设计要求,所完成的病例数还不够,尚不足以做出定论。但这个发现仍然有积极意义,探索出了一个有发展前景的磁共振检测指标,可用以评估解释移空疗法乃至其他心理治疗技术的疗效机制。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 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