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8日下午,在江苏省南通市开展首批长期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证书颁发活动,共81名考生正式获得长期照护师五级(初级)证书,通过率81%!国家医保局,江苏省和南通市人民政府,江苏省医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获证考生代表、护理机构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关心、支持长期照护事业发展的业内人士共同见证了这一鼓舞人心的时刻。
人才缺口巨大,一年多时间即完成新工种确定到首证颁发
当前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老年人口基数庞大,进展十分迅速,促进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也带来了巨大的长期护理业务需求。据统计,目前我国失能(失智)老人有4500万人,按照国际上失能老人与护理员3:1配置的标准,我国仍需填补超千万护理人员缺口。
国家医疗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滔在致辞中也表明,我国对专业化、职业化的长期护理保障与服务呈现出庞大而刚性的需求,而且目前长期护理服务市场的供给仍然存在力量薄弱、专业素质不高、职业吸引力不强等问题。
2024年2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国家医保局联合发布《关于颁布健康照护师(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标准的通知》(人社厅发〔2024〕14号),正式将长期照护师(职业编码4-14-01-03)纳入国家职业体系。可见,从2024年2月国家职业标准出台到今天首批长期照护师证书颁发,时间跨度仅一年多,而据人社部介绍,通常一项新职业、新工种从确定到认定、再到颁发首证平均要2-3年的时间,充分体现了医保部门起跑就是冲刺的劲头。
江苏省医疗保障研究会会长周英也说道:“今天首批证书的颁发标志着我国长期照护师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江苏省医疗保障研究会作为长期照护师的第三方考评机构,全面建立了考评制度规范体系,涵盖考核管理办法、等级证书管理办法、考评人员管理办法、保密管理规定等21项文件,而且作为全国首个考点,从人员报名、考评专家确定、试题存放等全过程保障公平规范,为全国各地提供了可供参考和复制的经验蓝本。
据介绍,此次考试总成绩满分为200分,理论和实务考试各100分,需要理论考试和实务考试均及格才能合格,首批100名考生中有81名顺利通过考试。另外,在考生年龄分布上跨度也较大,最大60岁,最小20岁,充分说明了长期照护师这项“新工种”就业容量时间跨度非常大,职业规范化后也让从事护理的一线人员更加有尊严,职业上升也更有前景,发展也更有奔头。
跨越年龄与行业:长护师制度为普通劳动者开辟职业新赛道
“变的是服务对象的年龄,不变的是责任心、耐心和爱心”
51岁的陆亚云作为首批获证考生代表,是南通某护理机构的一名护理员,持有养老护理员证书。“照顾老人和照顾孩子有很多相似之处,都需要责任心、耐心和爱心。”陆亚云接受“中国医疗保险”采访时表示。
虽然只有初中学历,但她在公司组织下报名参加了培训和考试。“难度确实有,特别是理论知识涉及面广,操作规范要求高。”她举例说,比如老人排便排尿量的标准等专业知识,都需要重新学习。
通过公司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陆亚云克服困难顺利通过考试。现在她每天要为6-7位老人提供专业照护,服务约20位老人。“刚开始做这行时手法生疏,但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现在得到了失能人群家属的认可。”陆亚云对“中国医疗保险”分享道。
“这个证书意味着我的专业技术得到了官方认证,特别自豪。”陆亚云表示,未来还打算继续参加相关培训和考试,提升专业水平。她用自己的经历证明,只要肯学习肯努力,就能在这个新兴职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从个体户到000001号长护师,收入更加稳定的同时,还能照护家里老人
49岁的王汝芳来自江苏海安,同样是全国首批获得长期照护师资格证书的从业者之一,是“000001”号长护师。这位曾经经营小吃店5年多的个体户,如今从事居家上门照护服务已有3年时间。
王汝芳坦言,“刚开始转行时确实有些顾虑,从做餐饮到照顾老人,这个转变不小。”但为了更好地照顾家中年迈的老人,无法早出晚归从事小吃行业,在朋友介绍下她毅然选择了这个新职业。“能用专业服务让失能老人生活得更好,这份工作很有意义。”经过3年的实践,王汝芳有深刻体会。
在公司的组织下,王汝芳参加了首批长护师培训和考试。“虽然年龄大了记忆力不如从前,但通过反复练习还是顺利通过了。”她在接受“中国医疗保险”采访时特别提到,长护师的培训内容比普通护理员更加全面专业,不仅包括照护技能,还涉及职业道德、消防安全等知识。
王汝芳说,“实操考试中的协助进食环节让我印象深刻,这是日常护理工作中较少接触的,但却是失能老人最需要的服务之一。”通过系统培训和反复练习,她掌握了更多专业技巧,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长期照护师职业的设立,不仅提升了照护服务的专业水平,也为像陆亚云、王汝芳这样的从事长期照护的普通劳动者提供了职业发展新路径。面对长期照护专业人才巨大的供需失衡,这一职业将为社会失能照护注入更多专业化、规范化的能量,为更多失能老人带来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持证上岗新时代:定点长护服务机构眼中的长护师价值图谱
在颁布仪式上,6家基层定点长护服务机构代表被赠送《长期照护师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教材》(以下简称“培训教材”)。作为该项职业资格考试的指定教材,《培训教材》分为《长期照护师(基础知识)》、《长期照护师(初级)》、《长期照护师(中级)》、《长期照护师(高级)》四册,覆盖从基础到高级的完整学习路径。内容突出职业能力优先的编写原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的重点内容和方向,设置系统化标准化培训课程,帮助学员全面掌握长期照护领域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
(注:《培训教材》由《中国医疗保险》杂志社发行,如需购买,请关注“中国医保杂志社订刊号”,进入“书刊商城”栏目了解更多详情,开启您的长期照护师之路!书中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实操视频内容在“医保云课堂”微信公众号皆有演示)
作为被赠书的机构代表之一的苏州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俊认为,现有服务人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服务人员数量缺口显著、护理专业技能薄弱,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服务品质的提升,影响了参保人的服务获得感与满意度,我们迫切的希望更多经过规范化培训的人员能够持证上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此次长期照护师等级认定考试,不仅是行业权威的能力认证,并开启了职业发展的黄金赛道,也为机构破解了人才瓶颈提供了新思路。
谈及长护师的使用,王俊表示,公司将对长期照护师实施“三优先”战略——优先录用,优先招聘,持长期照顾师证书的应聘者,简化面试考核流程,优先派单。
无独有偶,另一家机构代表——南通某康养护理院院长凌晓红告诉“中国医疗保险”,“有了长护证之后,未来在行业当中是可以随意地找工作,另外,对于持证的人员在我们机构里面都会重点培养,且有待遇倾斜”。
正如“000001号”长护师王汝芳所在公司南通市某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的常务副总陈冬在接受“中国医疗保险”采访时表示,长护师证书对于员工来讲,不仅是吃饭的“碗”,更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在笔者看来,长期照护师证书不仅是从业人员端稳"饭碗"的保障,更是专业价值与社会认同的重要象征。从服务能力来看,这张证书代表着持证者经过系统培训,掌握了规范化的照护技能,能够为失能群体提供更专业、更安全的服务。在职业价值层面,它标志着从业者从简单的劳务输出升级为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了职业身份的飞跃。就社会认同感而言,国家认证的资质让这份职业获得更多尊重,改变了社会对护理工作“低门槛”的刻板印象。从行业竞争力角度,长护师证书将成为从业者在就业市场的重要筹码,随着长护险制度的推广,持证人员必将获得更多发展机会和更好的待遇。
写在最后:江苏省医保局副局长陈亮在采访中也表示:“为了更好的体现长期照护师证的含金量,医保将从两个端口提供助力:一是准入端,在确定定点护理机构时,会更多考虑护理人员的持证率,持证率越高,越可能成为医保的定点长期护理机构;二是支付端,在今后随着中级、高级长期照护师的出现,会逐步将医保基金的支付与证书等级相挂钩,等级越高,收入也相对更丰厚。”
江苏省作为全国率先落地长期照护师这一新兴职业工种的省份,为全国各地的医保部门都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李滔表示,希望各地医保部门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加快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在长期照护师培养、培训以及技能提升方面尽快落地实施,形成全国各地千帆竞发的良好局面,加快培养出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长期照护服务人才队伍,打造长期照护师职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