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省工作时提出的“中医药攀登工程”实施20周年,也是浙江省中医药“十四五”规划和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收官之年。浙江省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坚持守正创新,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突出中医药改革的“综合性”和“示范性”,全面推进中医药强省和中医药现代化建设。目前,全省中医药发展指数达到80.23,连续3年持续保持增长态势,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到33.3%。
强化保障机制
提升中医医院发展环境
建立合理的中医药财政补偿机制,可以提升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提高中医医院运营稳定性,增强中医医院服务质量和效率,对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自2010年开始探索施行基于中医药服务量的财政补偿机制,经过多年实践,由点及面,逐步推开。目前,全省11个地级市中有7个实行了“以量定补”政策,占比63.6%,补偿额较2023年增长41.48%。
补偿模式主要分3种。一是公立医疗机构按中医门诊人次和中医住院床日进行补助,主要在杭州市、宁波市、金华市等地施行。宁波市2010年率先按中医门诊8元/人次,中医住院每日15元/床标准进行补助,并于2021年对此标准进行大幅提升,同时扩大补助范围。二是公立医疗机构按中医处方和中医住院床日进行补助,主要在衢州市及下辖县(市、区)。衢州市从2021年开始按中医处方不低于15元/张、中医病区或病床每日不低于30元/床标准进行补助,并逐年提高。三是公立医疗机构按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人次进行补助,主要在嘉兴市及下辖县(市、区)。嘉兴市按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10元/人次标准补助。
政策施行多年,浙江省中医学科专科建设得到支持,中医医院运营管理效能得到改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得到满足,中医药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形成了“知中医、信中医、爱中医、享中医”的良好社会氛围。
强化资源分配
缩小中医药发展地区差异
2021年,党中央、国务院赋予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大历史使命。浙江省认真贯彻落实有关精神,全面深化“基层中医化、中医特色化”,聚焦缩小中医药发展地区差距,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力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一是强化基层中医药“龙头”建设。以推进县级中医医院基本建设作为打造整合型中医药服务体系的关键立足点,各地政府大力推进实施《浙江省县级中医院标准化建设规划》。“十四五”以来,47家县级中医医院开展了新建或改扩建工程,总投资额超过200亿元,极大改善了县级中医医院办院条件和服务能力,目前,浙江省已有32家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水平,88.24%的县(市)中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水平。
二是推进县域“三中心一在线”建设。全力打造县域中医药发展新模式,加强县域中医药资源优化整合和集约利用,依托县级中医医院建设高水平县域中医诊疗指导中心、高标准县域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和高质量县域中药药事服务中心,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全面推广“浙江中药服务在线”应用,建立全域性、统一性、规范性、标准化的中药代煎服务和监管体系,打造透明阳光的代煎服务流程。
三是持续推动优质中医资源服务基层。深入推进中医药特色专科“百科帮扶”项目,累计投入2.6亿元,推动8家省市三级中医医院对口帮扶26个山区海岛县中医医院,打造123个县域中医优势专科。项目实施一年多以来,省级中医医院下派专家总人数169人,帮扶山区海岛县中医医院新开设专科52个、新增中医药先进诊疗技术197项,受帮扶专科门诊和出院人次达116.51万、6.76万,分别同比增长33.65%和47.13%,有效缓解了基层中医药服务需求。各山区海岛县中医医院特色专科服务能力和医院管理水平得到了“双提升”,三级中医医院数量也从2家增加到5家,衢州市更是实现了县级三级中医医院“零”的突破。
强化数字赋能
让中医药服务高效便捷
浙江省是数字经济先行省,这为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浙江省紧抓数字化改革的契机,率先开展“中医处方一件事”改革,推动中医药服务走向智能化、便捷化,努力实现方便看中医、放心用中药、治病有疗效。
一是处方病历标准化,实现全省中医处方病历数据实时高效归集。通过全省统一应用中医电子处方和病历标准格式,对常用中药饮片、院内制剂统一编码,实现全省中医药数据实时贯通,目前已累计归集标准化中医处方和门诊病历8000余万份。
二是诊疗过程规范化,实现诊疗质控“一把尺子量到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智能提醒,规范中医辨证论治“问基础信息、辨四诊情况、查患者体格、做病情诊断、定治疗意见”“五步法”流程,明确望、闻、问、切等10项必诊项。
三是场景应用智能化,实现中医药服务新提升。聚焦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建设数智场景,实现“智医、智药、智研、智治”四大功能。围绕“智医”,建设中医数字诊室,研发名老中医数字孪生机器人,打造“浙派名医堂”,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名中医诊疗同质化服务。围绕“智药”,打造“中药服务一件事”,前端推动中药材从田间地头到医疗机构“一物一名一码”全链条追溯。后端建设“中药服务在线”应用,饮片调剂、代煎配送等信息“一键查询”,让群众享受中药代煎一站式服务。围绕“智研”,研发先兆流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中医专病智能辅助决策系统,推动中医药临床科研一体化,开展疾病生存分析、复发预测等科研临床实践。围绕“智治”,建设中医药数字化监管平台,实时对医疗机构运营绩效、处方用药、就诊人群、疾病发生等方面监测预警,构建“看病用药—服务监管—疗效评价”的中医药闭环管理机制。
强化科技创新
完善中医药成果转化机制
加强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不仅能加快中医药产业转型发展,还能提升中医药核心竞争力。浙江省深入实施中医药“千方百剂”项目,加快推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转化。
一是建设制剂转化平台。成立浙江省中药创新与成果转化联盟,依托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所、浙江中医药大学等单位搭建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快速提升中药制剂研发和转化能力。
二是设立制剂研发专项。在中医药重大项目中设立“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和应用”研究方向,支持为处方组方合理、治疗病症明确、作用机制清晰的名老中医经验方或医院协定方开展制剂成型、生产工艺、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等研究。
三是举办制剂路演活动。搭建中医药“政产学研”沟通桥梁,发布《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白皮书》,公布医疗机构中药制剂最受欢迎、最佳服务力和最具创新力十佳榜单。
自“千方百剂”项目实施以来,已累计注册、备案医疗机构中药制剂65件,中医药成果和制剂直接转化金额超8000万元,带动产业预估年产值18亿元。2024年夏天,浙江省中医院的乌梅汤累计销售7300多万帖,最高当日销售量突破1000万帖。乌梅汤能成功转化正是因其既贴近群众需求,迎合了健康养生热潮,又发扬中医传统,体现了专业特色。除了高精尖的科技转化,贴近临床、切合实际、讲究实用的转化,也需更多鼓励。
强化文化自信
助力中医药“扬帆起航”
中医药事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并走向世界,高度的文化自信是关键。浙江省将中医药事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帮助“浙派中医”赴海外学习交流,累计培养中医药长短期海外学员1.7万余人。
一是深化政府沟通,系紧“中医药合作纽带”。目前,浙江省拥有省级友好城市80对,友城间不断加强卫生治理交流和合作。以推进中医药医疗服务、教育培训、科技研发、文化传播、贸易出口等领域为重点,建立健全与国际友好城市间定期交流机制,积极推动国际中医药治理协作走深走实。
二是促进医教研联动,拓宽中医药发展平台。2024年8月,中国—白俄罗斯中医药中心在两国领导人见证下签约,并写入两国联合公报。浙江省先后有6名外派医师获取白俄罗斯中医行医资格证书,成立全国首个中国籍医师独立行医的海外中心,中白中医药中心作为传统医学领域重要合作成果在2024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开幕式上发布。此外,浙江省还在新西兰等国家建设5个中医药海外中心,推动浙江中医药大学在五大洲等10个国家设立11个海外中医药教育服务中心。浙江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在中医药领域设立4个联合实验室,推动中医药国际联合研究攻关。
三是拓展贸易路径,盘活中医药产业经济。建立健全“以西带中、中西协同”的多平台多渠道服务输出机制。做实做强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2家基地累计在境内向外籍人士及港澳台地区人士提供中医药服务8.6万人次,在境外提供中医药服务6.1万人次。参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举办“第三届浙江省—古巴马坦萨斯省中医周”活动,参加澳门中医药大健康论坛并作主旨演讲,充分展示“浙派中医”健康服务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