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海淀区能力作风建设年提升社工专业能力、群众工作能力的目标要求,推动“大家商量着办”协商议事机制进一步深化,甘家口街道以“百社讲坛”为实操培训载体,于10月16日下午开展首期讲座活动,邀请海军总医院社区服务站站长董旭东围绕“微花园治理的破局之路”这一主题,为40余名社区正副职社工现场授课,积极探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有效路径,为社工队伍能力建设注入新动能。
案例精讲
实战经验破解治理困局 激发队伍内生动力
街道着力打造为锤炼社工实战能力的平台,围绕将治理难题转化为可学可用的经验范本这一目标,为“百社讲坛”设计案例精讲环节。
一是精选典型案例,聚焦共性难题。
首期选题围绕“毁绿种菜”这类老旧小区常见难题,以增光社区“微花园治理”实践为蓝本,围绕居民个体需求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开展剖析,提升案例讲解的现实性和借鉴意义。
二是多轮精细督导,提升案例成色。
街道组建由包片科室干部、业务科室骨干构成的督导团队,对社区入选案例进行深度打磨,清晰叙事主线,充实议事细节,对照“能力作风建设年”目标要求对标对表,保障案例的分享质量。
三是打造优质范本,促进经验转化。
案例注重思维方法与操作技能的总结,梳理出矛盾痛点—协商路径—共建成效”的核心框架,打造结构完整、方法具体、可复制推广的实操模板,为各社区“按图索骥”,对标先进、提升自我有效赋能,实现以小切口拓展大思路,推动地区治理能力再提升。
专业赋能
理论实践深度融合 筑牢治理能力基石
街道聚焦破解基层社工缺乏理论工具的能力瓶颈,着力将“百社讲坛”打造为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社区治理实践深度融合的互动平台。
一是强化理论深度,明确问题本质。
主讲人在优势视角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等专业框架下分析案例实际情况,摒弃对居民简单贴标签的做法,精准识别社区老年群体占地种植行为背后对情感联结、价值认同、社会参与等隐含诉求,正视其在社区归属感、自我实现感等方面的缺失,为精准施策厚植理论基础。
二是构建专业方案,响应政策要求。
在理论研判的基础上,案例结合首都花园城市建设中推窗见绿、四季焕新的工作目标,围绕社区公共空间重构的基本策略,通过打造专属种植区,开展花园城市建设志愿服务等柔性治理的方式,精准回应老年群体的深层需求,推动了社区矛盾的有效化解。
三是拓展方法维度,注重专业赋能。
培训特邀潘庄社区党委书记毕秀艳现场点评,分享潘庄社区以“3511居民分类法”建立居民台账,精准靶向施策的治理方式。后续街道将依托校地共建不断完善“四库”建设,积极吸纳专家学者资源,为“百社讲坛”增设“专家会诊”环节,进一步提升复杂治理场景中提供专业化支持的能力。
互建交流
线上线下联动 构建治理共同体
街道注重改变传统培训“单向灌输”模式,在讲座活动中营造开放、互动、共享的学习氛围,推动形成互学互鉴、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一是鼓励交流互动,促进深度研讨。
活动设置专题研讨与问答环节,引导社工围绕“从劝导者到合作者的角色转变”“如何有效回应小众群体诉求”等现实难点展开深入探讨,不断启迪工作思路。
二是搭建线上平台,延伸培训时效。
街道同步上线“百社讲坛”线上平台,设计“微课堂”和“案例库”板块,支持课程内容的随时点播和重点回看,满足社工碎片化、自主学习的实际需求,推动集中培训向常态化学习进一步延伸。
三是规划系列主题,推动经验共享。
下一步,“百社讲坛”将每月聚焦一个主题,围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矛盾调解”、“社区商业服务优化”等共性难点痛点开展专题授课,系统梳理经验优势,为各社区持续提供切实可行的智力支持。
品牌深化
以“微治理”撬动“大幸福” 打造基层治理新范式
立足首期活动成功经验,街道系统规划“百社讲坛”系列活动,推动这一治理品牌的持续深化与价值提升。
一是培训内容升级,助力社工成长。
增设“法律实务”“心理疏导”等课程,构建契合社工能力成长需求的系统化课程体系,推动社区工作者从“单一型”向“复合型”人才的能力转变,提升社工队伍综合素质。
二是探索形式创新,增强培训实效。
引入“沙盘推演”“角色扮演”等沉浸式教学方法,推动参与者从“被动听讲”向“主动参与”转变,提升其在复杂情境下的应急处突、沟通协调和矛盾化解能力。
三是促进成果转化,扩大经验辐射。
定期遴选优秀讲座内容与典型案例,编制《甘家口街道社区治理案例集》等标准化读物,在为今后社工日常工作提供培训教材的同时,也为海淀区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贡献“甘家口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