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等文件也作出了指导意见和安排部署。近年来,重庆市黔江区中医院因地制宜、内外兼修、四向发力,不断提升中医药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精粹。
“向上”借力,搭建优质中医药文化平台
针对黔江交通不便,群众接触优质中医药文化资源途径有限、感受不深等问题,黔江区中医院坚持借势借力,积极搭建发展优质中医药文化资源纽带,成为华西医院疼痛学科和康复医学学科专科联盟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创新发展联盟单位、重庆市中医院紧密型医联体单位、重庆中医药学院教学医院等,利用鲁渝健康协作平台,定期到日照市中医医院等开展互学互鉴,多措并举提升全区优质中医药文化资源供给。弘扬中医药师承文化,有效嫁接全国优质中医药文化资源,开设胡世平、刘华宝、于娟、王毅刚等国家级、省市级名中医工作室,覆盖中医内科、小儿推拿、针灸理疗等专业,专家定期到黔江坐诊带教指导,让黔江老百姓就近享受到全国最顶尖的中医药健康服务。
“向下”发力,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下沉
建立“中医药以科包乡”工作机制(即全院每个科室分别联系负责1个乡镇,覆盖全区30个乡镇),定期选派中医药技术骨干下基层,广泛宣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及中医药发展重大政策、宣传中医药文化、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等,加挂名中医基层工作室,推动优质中医药资源扩容下沉,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收入占比达50%以上,实现“基层中医化、中医特色化”,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中医药健康服务。突显区域中心功能,与秀山县洪安镇卫生院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每年组织渝东南片区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开展中医药专题培训,免费接收渝东南地区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进修学习,定期到石柱、酉阳、彭水、秀山等地开展联合义诊、会诊等活动,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加强专科合作,共建共享提升片区中医药文化实力。
“向内”聚力,涵养优质中医药文化内涵
提炼中医药文化精神标识,结合时代需要,更新院徽、院训等,进一步凝聚全院干部职工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信心和决心,健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官网等宣传矩阵,引入导视系统助力新院区改造装修,提早谋划中医药文化系统化、体系化建设,高标准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全方位展示全区中医药文化建设内涵。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队伍和阵地建设,引进博士1人、银发“双高”人才1人,培养市级名中医2人、区级名中医5人,获批2个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获批重庆市中医康复中心、治未病中心建设单位。丰富中医药文化健康内涵,打造中医治未病“三伏灸”“三九灸”品牌,将中医体质辨识作为健康体检服务项目,“面对面”“点对点”向体质偏颇人群、亚健康人群、病前状态人群、慢性疾病人群提出健康管理建议,年均服务1万余人次。
“向外”拓力,加强优质中医药文化传播
组建专业队伍,开展地方中医典籍收集和保护,不断挖掘地方优质中医药文化资源。打造“中医药夜市IP”,邀请市级名中医免费坐诊,现场展示火熨术、督脉灸等中医适宜技术,体验膏方试吃、食药膳品药茶、猜中医药字谜、中医药DIY(中医药材制作香囊、耳环、发钗等),让“药草香”更有“烟火气”,带动群众“零距离”感受中医药文化瑰宝魅力。常态化开展中医药“六进三送”活动(进乡镇、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进社区;送一场中医健康讲座、送一本《黄帝内经》、送一次中医药适宜技术体验),方便全区群众便捷获取正确、规范的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带领全区各单位干部职工、学校师生体验练习八段锦和养生操,提升健康意识,浓厚中医药文化氛围,厚植中医药发展土壤,更好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