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技评估行业迎来国家级“质量标尺”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批准发布《科技评估服务质量控制规范》(GB/T 45744—2025)国家标准,科技评估行业迎来国家级“质量标尺”。该标准由科技部提出,全国科技评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牵头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等单位研制。该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有利于统一科技评估各方对评估质量和质量控制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各类型评估活动全过程质量控制。通过统一行业质量基准,本标准将有效解决评估结果公信力不足、跨机构标准不统一等痛点问题。进一步推动科技评估行业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以高质量科技评估支撑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助力科技创新发展。(人民网)
2、广东省推动核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了《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快推动核医疗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的通知》。到2030年,广东省核医疗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常用医用同位素实现稳定供应,一批放射性药物和高端核医疗装备完成或进入临床试验,三级综合医院基本实现核医学科全覆盖,培育3—5家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核医疗龙头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打造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核医疗产业集群。其中提出,加快放射性诊疗药物研发。支持企业、医疗卫生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加强新靶点、新机制、新类型放射性药物的研发投入。(中国同位素与辐射行业协会)
3、口腔诊所打响耗材管理AI
近日,口腔数智化管理平台美亚美牙与口腔电商平台梅苗苗商城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双方集成互通,以梅苗苗商城作为采购耗材入口,嵌入美亚美牙智能库存助手,实现门诊库存闭环管理,将为口腔行业带来一站式、智能化的进销存管理体验。此举无疑为广大口腔诊所的耗材管理打响数字化升级战,重构和改写口腔医疗服务市场新的场景。作为专为口腔诊所打造的一站式数智化管理平台、美亚美牙不仅为医生提供AI辅助诊断、预约挂号、电子病历、影像管理等产品服务,更令口腔诊所称道的是耗材管理功能,通过数据监测与分析,能够实时掌握耗材库存动态,及时发出库存预警,避免缺货影响门诊运营。(口腔观察)
4、大湾区再添医联体
近日,深圳华厦眼科医院与深圳维世达胜凯医疗共同推出“大湾区健康医联体”,旨在借助彼此的专科技术与国际服务体系,改善跨境就医的实际痛点。目前,大湾区正处于跨境医疗协作试点深入期,但实际仍存在“三难”: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转诊流程繁琐、保险结算障碍。在深圳一城两院的华厦眼科擅长复杂眼病诊疗,而维世达胜凯具备直连国际保险及全科管理能力。这次联体尝试以“专科诊疗+双向转诊+结算平台”为核心,直指偏远与跨境患者看病贵、看病难、结算难的三大问题。(眼未来)
5、Wysa推出 AI驱动的聊天机器人以简化心理健康患者登记流程
近日,全球人工智能引导心理健康支持公司Wysa宣布在美国推出 Wysa Gateway,这是一款旨在简化治疗提供者和健康计划如何促进患者获得护理的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该平台利用对话式人工智能自动化临床筛查,提供更快、更准确且个性化的治疗途径。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而开发的Wysa Gateway提供了解决漫长等待名单和复杂转诊流程的方案,这些流程常常延误患者的治疗。Wysa网关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且无污名化的对话体验,可以在台式机、手机或平板电脑上24/7全天候访问。提供者可以根据其独特的临床分诊决策定制患者路径,并在与电子健康记录(EHR)系统集成后,通过一行代码将该工具嵌入其网络环境,同时共同设计问题流程。(HIT)
6、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即将上市
近日,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公司Microbot Medical宣布任命Michael Lytle担任销售运营与分析负责人,进一步强化公司商业化基础设施,为其核心产品LIBERTY 血管内机器人系统预计于2025年三季度在美国市场推出做准备。与此同时,Microbot Medical确认与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关于LIBERTY系统的510(k)预市场审查仍在原定时间窗口内推进,尽管决定时间略有延后,但不会影响公司原定的商业化进程。LIBERTY 是一次性、完全可丢弃的血管内机器人系统,面向外周血管、心血管及神经血管等多类介入手术,致力于以更低成本、更高安全性推动机器人技术在血管内治疗中的普及。(MedRobot)
7、美创医疗半年连融两轮
近日,苏州美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新一轮亿元级股权融资,投资方包括苏创投、天堂硅谷、光华梧桐和Medpark,凯乘资本连续担任独家财务顾问。此次融资距2025年1月红杉中国、倚锋资本等参与的上一轮融资不足半年,累计融资金额超2亿元。资金将主要用于加速核心产品的临床转化、注册申报及商业化布局。美创医疗的核心技术为医用植入级ePTFE(膨体聚四氟乙烯)材料,已实现量产。已完成ePTFE管材和膜材的国家药监局NMPA主文档备案,并与多家医疗器械厂商合作完成材料替代,解决海外供应商“价格高、交期长、不定制”的问题。目前,多款基于ePTFE材料的自研产品正在加速临床和注册进程,部分产品已获批并开始商业化。(思宇Med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