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等政策落地实施,中医药研学基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研学基地将中医药历史文脉、诊疗智慧与现代化教育手段深度融合,构建起“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的文化传承载体。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推进的当下,系统探究中医药研学基地建设新路径,对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要充分认识中医药研学基地的核心价值
一是激活传统文化基因。中医药研学基地常采用情景还原、互动体验等手段,具象化呈现阴阳五行、辨证施治等理论精髓,将古籍经典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场景,破解了传统文化抽象难懂的传播困境。例如,通过模拟中药炮制工坊,学生能在称量、研磨、制丸等工序中理解药性归经原理;借助数字化经络模型,可直观认知气血运行规律。这种“以用促学”的模式,使文化传承从单向灌输转向深度浸润。
二是推动跨界融合发展。一方面,研学基地可以与医疗机构合作开发中医诊疗体验课程,与科研机构共建药材研究实验室,形成产学研协同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开发药膳体验、养生旅游等衍生项目,带动周边餐饮、住宿等配套产业发展。这种教育为核、产业联动的多元融合发展格局,既延长了文化价值链,又为区域经济注入新动能,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是培育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中医药文化蕴含的整体观、辨证思维与现代素质教育高度契合。研学课程设计通常融入跨学科元素,如在辨识药材时结合植物学知识,在研读医典时渗透古文解析知识,在配制方剂时融入数学计量知识。此类设计能同步提升参与者的逻辑推理、动手操作及团队协作能力,尤其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系统思维和人文关怀意识,契合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
探索创新中医药研学基地建设路径
当前,中医药迎来复兴热潮,中医药研学基地建设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阶段。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单一传授模式,优质的研学基地需要成为一座“桥梁”,既连接古籍经典与现代生活,又融合文化体验与实践创新。那么,如何让中医智慧真正走进年轻人的心里,让研学基地变得既有趣又有深度?笔者认为,需要从空间设计、课程开发到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使中医药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真正“活起来、传下去”,为培育文化自信提供持久动力。
一是要让空间“会说话”。研学基地的空间不应只是静态的展示场所,而须成为可感知、可交互的“活课堂”,使人身临其境。通过场景化设计,将抽象的中医理论转化为直观体验。如用光影装置模拟气血运行的动态轨迹,通过触控屏幕展示药材从种植到炮制的全过程。空间布局需兼顾功能分区与情感共鸣,既要有重现古代药房的历史场景,也需设置数字化诊疗体验区,让研学者在古今交融中感受文化脉络。这样的设计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用科技降低学习门槛,提升研学活动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
二是要让课程“接地气”。研学课程核心在于“知行合一”,最忌“填鸭式教学”,应针对不同年龄群体设计梯度化内容。小学阶段侧重趣味启蒙,通过五感体验建立基础认知,如闻香包辨药材、拼图游戏看经络等,在玩中学基础知识。中学阶段应强化思维训练,开展方剂配伍等探究项目,比如分组研究“古代防疫方剂的现代应用”,从查阅《瘟疫论》到制作香囊,最后进行成果答辩。对于大学生或成人群体,可开展深度实践,如跟着药师采药,学习炮制技艺;模拟诊室轮流扮演医生和患者,体会辨证施治的思维过程。而且,课程设计须打破学科边界,将中医药知识与自然科学、人文历史相融合。这种跨学科整合不仅能提升学习兴趣,更有助于构建完整的文化认知体系。
三是要把资源“串起来”。单一基地的资源往往有限,靠单打独斗很难持久,需通过多方联动形成合力。应积极引导基地与院校合作,引入中医药高校的学术资源,将经典医案转化为教学案例;主动对接医疗机构,提供真实诊疗场景的观察机会,增强实践教学的真实性;联合文化创意机构,开发非遗技艺传承项目,如古法炮制、经络推拿等体验模块;借力数字化技术,搭建虚拟药房、在线问诊模拟系统,突破物理空间限制。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模式,既能解决基地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也能让文化资源在流动中持续增值。
四是要让成长“看得见”。传统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难以衡量中医药研学的多维价值,而中医药学习更看重过程。因此,新型评价体系应聚焦认知提升,通过情景问答、案例分析检验理论理解深度;注重技能掌握,记录操作规范性、问题解决效率等实践指标;突出价值内化,观察文化认同感、健康行为习惯的长期改变等。具体可采用“成长档案”形式,整合学习日志、实践视频、同伴互评等多元数据,动态呈现学习轨迹。例如用雷达图展示学生在药材辨识、方剂配伍、医德认知等多维度的进步,让抽象的能力提升变得可视化。
除此之外,推动中医药研学基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要破解人才瓶颈,培养既懂中医理论又擅长教学设计的“双师型”导师,可建立校企联合培训机制,以解决专业人才稀缺、教学内容碎片化等问题;也要坚守安全底线,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为具有风险的操作项目(如艾灸)配备智能监护设备;维持成本平衡,开发中医药文创衍生品(如节气养生手册、中药香囊DIY套装),形成“以文养文”的良性循环。同时,政策支持与行业规范也不可或缺,如推动中医药研学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必修模块,制定基地建设与课程认证标准,避免项目流于形式,不断推进文化传承与教育目标的深度契合。
未来的中医药研学基地,应如一座“没有围墙的中医学院”,既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智慧土壤,又生长出契合现代人认知的繁茂新枝,让中医药在代际传递中,实现从“知道”到“懂得”、从“记忆”到“传承”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