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中医非遗”)是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智慧结晶,其活态化传承不仅关乎中医文化乃至中华文化根脉的延续,更是一场传统技艺与现代价值的对话。2025年3月,国家医保局印发中医类(灸法、拔罐、推拿)、中医外治类、中医针法类、中医骨伤类、中医特殊治疗类五批中医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以“规范”破题,以“兼容”立新,将中医非遗保护传承从文化场域延伸至民生福祉。这场改革不仅重构了中医服务定价逻辑,更在制度层面为中医非遗技艺的活态化传承开辟了一条崭新路径。
以“技术归集”实现“价值归一”
中医非遗传承长期面临学习周期长、经济收益低等困境。以针刺技术为例,不同流派的针法因技术标准缺乏相应规范、服务产出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一度被机械拆解为品目繁多的收费条目。有些地方的非遗针法因无法独立立项,最终导致“叫好不叫座”。新的中医立项指南对服务产出相同的项目进行“合并同类项”,虽然数量减少,但能够兼容的服务内容也更加丰富。其中,将各地的特色针法纳入“特殊手法针法”项目收费,被列入地市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针法技术,不需要重新申报新增项目。这种“技术归集、价值归一”的顶层设计,为非遗传承人打通了制度层面的“任督二脉”,为中医非遗技术的活态化传承增添了制度保障,便于以更好的服务形态融入现代医疗服务体系。
以价格杠杆激活传承基因
中医非遗保护和活态化传承的深层矛盾,往往在于商业化侵蚀文化内核与经济转化能力不足的双重矛盾。此次指南将过去按部位、手法、器具拆分的232项中医类项目,整合为61个主项目、27个加收项、11个扩展项。针对手法要求高的针法等项目,允许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在主项目基础上加收一定的费用。这种从“计件”到“计能”的转变,将市场定价权交还给技术本身。从中医非遗活态化传承的角度看,这也使得中医非遗传承过程中较好地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互利共生。
以制度容器培育创新生态
中医非遗保护的终极命题之一是活态化的可持续发展。新指南构建的“主项目+加收项+扩展项”弹性框架,恰似为中医非遗技术打造了一个活态化传承发展的制度容器。其中,主项目保障技术核心的稳定性,加收项保障传承人的积极性,扩展项保障非遗技术的创新性,而后者正是中医非遗活态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因为中医非遗保护一直以来更多强调“返璞归真”,但如果一味地固守传统形态,缺乏与现代科技的跨界融合,难以做到与时俱进,也难以对中医非遗技术实现创新和突破。新指南中,通过电热、冷、磁、震动、光等物理效应替代传统针具的仪器设备,可纳入新设立的“仪器针法”价格项目,解决了创新成果收费难题,加速了技术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