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阳市人民医院深入推进高水平县级医院建设,以百姓需求为中心,聚力提升疑难危重症诊疗能力、医学科研创新水平、医院整体运行效能,深化县域医共体建设。2020年,医院即晋级成为全省首家县级三甲综合医院;2021年,医院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首届浙江省“十佳医院”称号。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东阳市人民医院30年高质量发展的品质积淀和改革创新。
党建领航
激活医院发展内驱力
医院发展必须坚持党建统领,把握改革发展方向。为此,医院全力推进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把党的领导贯穿医院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65个党支部覆盖各科室、各医共体成员单位,1000多名党员干在一线。实施“党建+N”工程,推进党员“亮身份”“主动作为”“党团共建”等行动,引领业务“遍地开花”。2021年,医院创新设立党委党校,对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新入院职工和全体职工开展常态化有针对性的党性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医院党委荣获省委先进基层党组织、抗疫先进集体称号。同时,医院作为浙江省4个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之一,用活用好市委、市政府赋予理事会的职权,充分激发理事会自身管理机制的优势,不断推进医院高水平发展。
技术突围
打造县域医疗新高地
作为一家县级三甲综合医院,东阳市人民医院在医疗技术提升上实施稳基础、攀高峰、大力发展“救心、救脑、救命”技术的发展战略,不断补齐短板弱项,强化医疗能力,率先实现90%住院患者在县域内诊疗的目标,让老百姓在县域就能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
医院始终坚持以技术立院、学科强院,从老百姓看病最急、最忧、最盼处发力,一方面对标省级医院,通过强化学科发展“六个一”战略,结成“科—科”合作标杆96个,打造可点对点、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朋友圈”,推动学科建设提档升级。医院的重大技术指标、省级县域龙头学科数量处在全省县级医院前茅,近30个术种全省排名前20,不停跳冠脉搭桥、心脏瓣膜手术、大血管置换等多个术种居全省前茅。生殖中心试管婴儿移植周期数跨入全省前10名。另一方面,医院以急诊专科医生为主导完善急救体系,以肿瘤中心建设健全肿瘤全过程管理,以医共体专病团队建设优化慢性病全周期管理,做实从“救急病”到“管慢病”相互促进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让没有时间外转治疗的危重急病患者在县域内得到有效救治,80%以上肿瘤患者和90%以上放疗患者留在县域内诊疗。
管理革命
效能跃升解发展难题
向管理要品质。医院充分发挥委员会、职能、科室三级质量管理体系保障医疗安全的重要作用。委员会层面抓方向,以活的、结构化的制度3.0为基础,以每年的质量保证方案为主线,纲举目张抓工作;职能层面抓落实,常态开展质量管理、医务联席会,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各项工作落地;科室层面抓执行,重点强化科主任第一责任人作用,组建质量专管员开展日常检查,强化六大基础能力培训,推进科室质量标准化管理,重点解决医疗过程当中不真实行为,打造连续、有品质的医疗服务,构建全流程患者服务链、医护日周月工作链,形成新的连续不间断的责任移交方式、落实到底的核心制度执行机制。医院先后获得东阳市市长质量奖、金华市政府质量奖和浙江省卓越经营绩效奖,质量数据被省质评办列为参照指标向全省公开。
向运营要效率。早在2002年,医院就率先建立符合公立医院特点的岗位绩效工资制,推行以薪酬分配、经济运营、精细化管理为核心的运行机制改革,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这一举措打破原有工资体系,拉开收入差距,激发员工动力。2004年,医院又创设以医疗增加值为核心的经济运行方式,摒弃了以总收入为考量标准的方式,着力做好拓展业务的“加法”和控制成本的“减法”,业务保持合理增长,住院患者平均药品费用、平均耗材费用分别低于全省同类医院55.5%、44.2%,平台运行成本低于行业3个百分点,医疗增加值百分比和财务运行绩效列全省前茅。
向人才要动力。医院通过优化人才“引育留”工作链,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每年投入近千万元用于人才培训,建立省级医疗中心、国家级医学中心、境外医疗机构等多个学习平台,推进人才工作提质增效。坚持“筑巢引凤”“引凤筑巢”双轨并进,成功牵手一批高端人才带领的团队来院创新创业。
向科研要空间。医院实施科研培育“青苗”计划,开展“柔性引才”专项行动,与温医大联手成立医院发展与管理研究院,建立4个院校课题研究孵化基地,聚焦医工结合、区域医疗健康与大数据等研究领域,合力攻关高层次课题。近年来取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项,近3年发表SCI论文272篇,获得省级课题4项,荣获省科技进步奖4项。此外,医院还不断完善保障措施,切实吸引人才。为保证员工生活质量,医院先后建造了两期人才公寓,为青年员工提供住宿保障。此外,针对结婚后在城区无房的员工,医院提供近800套“过渡房”,让员工居住6年时间,解决了年轻员工住房需求的问题。
硬件迭代
保障优质医疗服务
硬件设备设施是医护人员开展创造性工作的平台,更是人民群众体验高水平医疗服务的窗口。自2003年以来,东阳市人民医院先后投入9.7亿元,建成外科住院楼、肿瘤中心、门急诊内科综合楼、手术中心等,总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添置一系列现代化医疗设备5000余台/套,价值6亿元,PET-CT、双源CT、SPECT-CT等各类CT种类齐全,5台DSA为县域患者保驾护航,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新的手术中心,集供应、血库、病理、内镜及手术相关辅助科室于一体,全新打造39间全数字化手术室,医院的建筑已成为东阳市标志性建筑。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化手术间内每台手术都可以留下数字视频记录。同时,医院还打造了智慧化的物流管理平台,将不同功能的机器人运用到各种场景中,让智能化成为手术中心的一大亮点。
医院刚刚开工建设的医学生物研究科技大楼,瞄准分子诊断、细胞治疗领域,谋划未来医院发展,将为东阳市及周边地区群众提供更好的就医环境和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区域协同
县域医疗共同体的东阳解法
医院把20多年的精细化管理经验应用于医共体改革,按照“一家人、一盘棋、一本账”改革思路,实施“九个一”管理。
下好“一盘棋”。医院围绕“一核两翼”战略、打造15分钟东阳医疗服务圈,组建一个紧密型医共体,将全市26个县镇乡医疗机构全部纳入,其中4家市级医院承担牵头责任,《医共体章程》等近40个管理制度成为医共体一体化管理规范。
算好“一本账”。医院创设“地区系数”,保障不同区域、不同人群间的利益分配,充分向山区医疗机构、一线医护人员倾斜,提高了基层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当好“一家人”。医院设立一个“人才池”,实行统一招聘、培训、调配和管理,同时建成207套人才公寓,投入运行5条交通线路,每天往返接送,实现“工作在乡下,生活在城里”,有效破解基层“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困局。首创全科医生模块化培训,制定7大方面19个模块,涵盖基层90%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累计完成培训169期,培训2395人次,对提升基层能力起到了“短平快”效果。
改革6年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运行稳健,人才队伍稳定,人均提薪50%以上,医疗服务能力持续提高,门急诊人数较2017年增长69.59%,住院人次上升88.6%,县域有序的初级医疗保健体系正在形成,县级强正在向县域强转变。
未来图景
从县级强到县域强
东阳市人民医院的实践表明,县级医院高质量发展需以清晰战略定位为前提,通过党建引领锚定方向、制度创新激活动力、技术提升筑牢根基、精细管理释放效能、区域协同优化生态,实现高水平县域医疗体系构建的跨越式发展。其经验为全国县级医院提供了可复制的系统解决方案,更印证了“强县域医疗,就是强健康中国基石”的深刻命题。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这一“东阳模式”的价值将持续释放,为更多县域医疗中心转型升级注入信心与动力。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东阳市人民医院将继续秉承“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动县域医疗健康体系实现一体化、系统化和高效率运行,真正完成从县级高水平向县域高水平的实质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