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滚球下注网平台!
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医药观察> 医疗聚焦
警惕在线诊断心理疾患越治越病
2025.03.20来源:北京青年报

  后,再推销课程、保健品、一对一咨询辅导等收费项目,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链条。(3月17日《新华每日电讯》)

  在线“诊断”心理受到追捧,反映出时下的社会需求。随着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大众对心理科普的需求显著增长。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许多人希望通过便捷渠道了解自身或亲友的心理状态。然而,专业心理服务资源分布不均、线下诊疗费用较高、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仍存偏见,导致部分人转向网络寻求“速成答案”。

  在线“诊断”心理问题隐藏的风险,让人倍感担心。心理疾病的诊断需要严格的专业评估,包括症状持续时长、社会功能影响、排除其他疾病干扰等复杂流程。短视频中碎片化的描述往往断章取义,将复杂病症简化为几个“典型行为”,极易引发误判。普通人若轻信此类内容,可能陷入过度自我怀疑或对他人妄下结论,甚至延误真正需要治疗者的干预时机。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内容为博流量刻意制造焦虑,将严肃医学问题娱乐化,还会进一步加深公众对心理疾病的误解。

  尤其要看到,在线“诊断”的背后藏着带货变现的商业套路。一些博主打着“心理科普”的旗号,实则为商业利益铺路。视频中刻意使用“赶紧测试”“限时领取”等话术引流,再通过私聊、社群将观众导向高价课程、保健品甚至“玄学疗愈”。为规避监管,直播间用暗语替代敏感词,如“白大褂”指医生、“吃片片”指服药,模糊医疗与消费的边界。这类变现链条中,焦虑成为商品,心理问题沦为营销工具,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可能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被误导,陷入“越治越病”的恶性循环。

  治理这种乱象,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平台应强化内容审核,对夸大疗效、违规导流的账号采取限流或封禁措施,同时加大对正规医疗机构、持证心理咨询师的流量扶持。监管部门需完善网络心理服务规范,严查以“科普”之名行“带货”之实等行为,并建立快速举报和处理机制。此外,可鼓励专业机构推出通俗易懂的公益科普,通过权威声音挤压伪科学生存空间。对于屡教不改的违规主体,不妨纳入征信黑名单,提高违法成本。

  社会层面则需加快构建多层次心理服务网络,在社区、学校、企业嵌入心理咨询站点,让专业帮助触手可及。医保目录可逐步纳入更多心理治疗项目,降低就医门槛。对个人而言,面对网络信息需保持清醒,要认识到,心理测评不是娱乐测试,疾病标签不能随便认领。若察觉自身或他人存在心理困扰,应优先选择医院精神科或正规心理咨询机构评估。唯有让科学诊疗成为主流,让网上“速成诊断”失去市场,才能守护好公众的心理健康防线。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 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