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发展的高素质中医药创新人才,既要加强中医药思维培养与实践能力提升,又要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推进教育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可以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平台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推动中医药教育数字化发展、建立中医药文化资源数据库、开放共享名老中医诊疗数据、构建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释放中医药数据价值,打造数字化教育内容,精准实施个性化教育,提高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推动中医药教育数字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医药领域受到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深刻影响和改变。只有重视培养德才兼备、具有科研素养和创新意识的新一代中医药创新人才,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推动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发展,才能为中医药数字化建设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因此,要深入推动中医药教育数字化发展,推进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包括中医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名医大师课程实录及影音资源数字化保护、中医药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平台建设、数字化临床基地和智慧教学环境建设等,从而提升中医药院校学生的数字化素养与应用技能,丰富知识结构,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要求。
建立中医药文化资源数据库
中医药院校是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主要阵地。一方面,中医药文化资源数据库为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传统的中医药经典往往存在文献分散、难以获取的情况,而通过数字化技术对中医药文化资源的集中管理、数字化展示和系统化整合,对收集到的中医药经典文献、名医故事、药植文化、医德医风等优质素材内容进行整理和分类,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和结构,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中医药文化资源数据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中医药文化资源数据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素材,从《黄帝内经》到现代中医学的各类经典文献与研究成果,中医药文化资源数据库的资源内容并不仅限于静态的知识呈现,更在于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推动学生从中发现新的研究方向和相关课题。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创新思维激发和创新探索,为学生提供多维度、多层次的思考机会,从而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创新发展。
开放共享名老中医诊疗数据
传承与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创新发展的基础是传承,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基石。师承模式是中医药院校传承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一种独特且重要的方式。一方面,要大力建设数字化传承工作室。数字化传承工作室的建立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师承模式“一对一”的不足,从多个角度传承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的开放模式。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传承名老中医经验,解析复杂的中医古籍经典、整理和分析医案,将临床经验转化为数据,对名老中医的诊疗过程、医案记录等宝贵数据进行系统化采集和整理,存储在数字化平台,以便更广泛、更有效地传承给未来学习者。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名老中医经验通用化。名老中医师承不同体系,且个人诊疗经验和临床实践存在差异性,结合数字信息技术传承名老中医经验是延续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途径。将诊疗过程从经验化到数据化再到智能化,需要在中医理论体系和中医思维的基础上,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挖掘背后隐藏的共性规律,找到数据之间的关联性,提炼出理论,将名医的个性化经验转化为通用的模式。
构建多学科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数字化背景下,如何构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医药院校必须要认真回答的重大课题。首先,数字技术为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多学科融合提供了平台和工具。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借助虚拟实验室、在线课程、人工智能分析工具等数字工具,让学生了解到不同学科的前沿动态和相关内容,打破知识壁垒,培养其整合新知的能力。其次,数字技术有利于优化多学科课程设置。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依托,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利用数字技术赋能设置多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合理布局,优化课程结构,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创新精神。最后,数字技术有利于提升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力量,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养方式,通过慕课搭建课程群等手段将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灵活高效的混合式智慧教学体系,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以培养高质量、创新性、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医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