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滚球下注网平台!
logo
当前位置: 首页> 医药观察> 观点
观点 | 吴欣娟:从变化中探索护理教育新格局
2024.12.22来源:中国卫生杂志

  目前,护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同时护理教育也迎来了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机。

  近期,中华护理学会理事长吴欣娟在中国护理学科发展大会上作主旨报告。报告摘要如下:

  照护模式迎来系列转变

  全人照护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照护模式,将病患看作一个整体,要求护士不仅关注患者的生理健康,同时也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与社会状况。这一模式下,护理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强调培养具备全人关怀能力的护理人员,以适应新需求。

  在落实过程中,护理服务理念从以治疗为主向以预防为主延伸,通过向居民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居民注重合理饮食、加强锻炼、定期体检等,使其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有效预防疾病、降低发病率,积极推动全民建立“预防未病”的健康理念。同时,护理工作思路也从被动服务向主动管理转变。过去,患者得病后主要依赖医院接受治疗和护理;现在,医务人员积极推动患者参与自身健康管理,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和居家护理能力,识别和避免危险因素,预防和延缓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让患者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同时,护理工作的焦点逐渐从个体扩展到群体,广泛关注人文、经济、社会、环境等多学科与护理学科的联系,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开展临床、科研、教育、科普等多方面工作,提升全社会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

  随着科技发展,护理行业逐渐实现科技赋能。在智能化背景下,护理实践变得更加精准高效,如建设智慧病房、进行远程监测等,让患者能够实时获取健康数据并及时获得救治。另外,智能化技术渗透至临床护理决策与护理人员培养体系中,随着智能机器人、信息集成系统等前沿科技的应用,护理服务效率与质量得到提升。

  在一系列转变中,护理工作实现了从躯体救治到“全人护理”的跨越。从个人社会支持到环境保护,护理行业需要更健康、更安全的环境和社会氛围,让患者身心两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关爱与呵护。

  护士角色愈加多元化

  目前,护士角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护理工作的专业化、精细化上,更反映在护士所承担的领导与管理职责的日益增加上。这种转变对护理教育体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在专业技能方面,专科护士、临床护理专家及高级实践护士等职位涌现。这意味着护理人员根据专科领域、疾病类型及专业技术,为特定患者群体提供更加精准、深入、个体化的护理服务。因此,护理教育体系必须加强专科护理技能培训,确保护士能够在专业领域习得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并通过更丰富的培养路径,熟练掌握高科技设备应用,有效运用智慧化、信息化系统,提升护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和效率。

  在领导与管理方面,护士不再仅仅是医疗指令的执行者,还逐渐成为多学科协作团队中的重要成员,甚至成为领导者,负责患者及家属的教育与管理,参与医疗政策的制定、服务规划的构思及行业标准的设立等更高层次的工作。因此,护理教育体系还需注重领导力、管理能力和科研素养培养,使护士能够胜任新职责。

  此外,在护理教育与科研领域,护士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护士需要主导或参与护理研究项目,或担任护理教育者。这些变化不仅提升了护士的专业地位,也为护理教育体系创新提供了方向。

  教育体系需持续优化

  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从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多层次高等护理教育体系。全国注册护士队伍不断壮大,截至2023年年底,护士总数已达563万人,且每年以约8%的速度增长,护士学历层次也在不断提升。然而,挑战依然存在,护理教育体系需进一步优化。

  护理教育的层次结构需进一步完善,尤其是本科及研究生教育规模需进一步扩大,以解决当前不同层次和地区教育质量不均衡的问题。护理行业应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尤其是加大对农村等基层地区的支持力度,确保护理教育水平和服务能力均衡发展。

  此外,护理教育教学模式急需革新。面对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课程设置滞后于护理需求的问题,需建立护教协同育人机制,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院与临床机构要明确教学目标与责任,并在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信息平台搭建等方面协同发展,形成完善的合作生态,并建立全面的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

  在此基础上,还需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及护理人员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问题识别与分析能力,培养其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此外,还需重视护理教育中的人文素养与领导力培养。这有助于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形成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的合力,增强面临复杂问题的适应能力。

  跨学科合作与多学科融合,是推动护理学科深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这种合作模式鼓励学生跨越学科界限,尝试和探索新的路径与解决方案,具备多元化的技能和知识体系。同时,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拓宽视野的机会,锤炼其跨文化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多学科融合还催生了护理科研的繁荣,促进技术不断创新与转化,进一步强化护理专业学生和护理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下一步,护理行业需进一步优化护理人员的层次结构,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实现理论与实践对接,积极促进护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同时,护理行业将持续优化教育体系,以适应新时代护理工作的发展需求,构建卓越、稳固的护理团队。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医药梦网”微信公众号
“药城”微信公众号
更多资讯 敬请关注
“药城”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图表、著作权、商标权、为用户提供的商业信息等),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更正!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文章页/相关阅读上-医周药事
文章页/相关阅读下-数风流人物
Copyright © 2004-2025 北京先锋寰宇大健康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26号
药品医疗器械网络信息服务备案:(京)网药械信息备字(2022)第0062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285 京ICP备: 京ICP备15050077号-2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万泉河路小南庄400号一层 电话: 010-68489858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