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路同行|用“心”守护,疫情防控“新十条”来了心理健康怎么调?
12月7日,疫情防控“新十条”全面出台,社会运转逐渐恢复正常。但防控政策的调整,并不意味着疫情已经结束。解除封控,让人民既有如释重负的欢欣鼓舞,也将面临疫情不确定性带来的焦虑和恐慌。如何保持健康的身心状态,科学应对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心理咨询师在这给您支支招。
一、管理好生活
1.维持正常生活
外界的不确定性通常会导致人们内心的不安定,造成安全感缺失,让人手忙脚乱。因此,尽可能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保持生活的稳定性、规律性,提升内心的掌控感,是处理疫情之下心理危机的必要条件
2.调整不良作息
持续三年的疫情导致很多人生物钟紊乱。日夜颠倒、睡眠不足导致疲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内分泌失调、记忆力减退等身体机能下降的现象。恢复正常作息,让自己的身体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充电赋能,是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的关键一招
3.保持社会连接
温暖的社会支持可以让人抵御内心的压力。疫情期间,虽然要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但不要切断社交,可以利用网络和同学朋友沟通聊天,相互鼓励。在居家时,可以和家人拟一份愉悦事项清单并执行。比如,看一本书,追一个好剧,一起做做家务,共享快乐时光。
二、处理好情绪
1.减少信息摄入
过载的信息量会带来心理负担。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疫情信息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在睡前不宜过分关注相关信息,不听信道听途说,提高辨别筛选信息的能力,减少杂音干扰。
2.加强自我赋能
多回忆以前成功应对危机的经历,重新肯定自己的能力。同时发挥每个人都有的积极自我暗示能力,不论是大声地或者无声地自言自语,经常与自我对话、自我鼓励来增强心理能量。当有些焦虑和恐慌时,可以告诉自己:“我有些担心和害怕,但我可以应付它”“将来怎样不知道,但这一刻我仍然拥有健康,我可以继续努力生活”“即使我真的生病,也会有很多人陪伴我一起面对”。
3.树立正向思维
心理学表明:焦点在哪,哪就会放大,人们陷入焦点思维怪圈时容易忽略事物的多面性。很多文章也许只是在贩卖焦虑。注意每日的资讯中,其实正面信息是多于负面的。因此,将焦点关注到积极事件并建立积极期待。可以发现,其实很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经过治疗已经完全康复。我们需要的是科学理智地做好防护,让自己和家人保持卫生,认真消毒和洗手,出行戴好口罩。同时,以更广阔长远的视角看待事物的发展。我们可以想象一下5年、10年之后的自己,现在的一切终将改善并成为过去。
三、锻炼好身体
1.因地制宜运动
诸多研究证实,运动可以调节精神紧张,缓解焦虑,改善抑郁,增加心血管机能和身体免疫力。即使居家,也有很多运动方式,例如:跳绳、跟着视频做健身操、原地抬腿跑等。
2.练习呼吸放松
一个放松的身体容纳不了焦虑不安的心,所以身体放松很重要。有句话说得好,调心之前先调身,调身之前先调吸。科学有效的呼吸放松,可以启动副交感神经,让人的内心变得平静。当感到焦虑胸闷时,大家可以尝试用“487”深度呼吸法:4拍深深地吸气,8拍屏气,7拍慢慢大口吐气让肺部清空。大家连续练习3-5分钟,就会让各种荷尔蒙恢复正常,重归理性思考,也可以很好地提高睡眠质量。
3.蝴蝶拍打放松
“蝴蝶拍”是一种心理稳定技术,又称蝴蝶拥抱技术。顾名思义,就像蝴蝶一样,拍打着翅膀,又好像我们在自己拥抱自己、安慰自己,可以促使心理和躯体进入一种“稳定”的状态。具体做法:双手交叉在胸前,中指尖放在对侧锁骨下方,指向锁骨方向。可以闭上或者半闭上眼睛。将你的手想象成蝴蝶的翅膀,像蝴蝶扇动翅膀一样,缓慢地、有节奏地(先左手,后右手)交替用手拍打身体,重复6~8次,直到身体舒适下来。